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病案分享】火郁发之:泻黄散为何能让化疗患者“胃口大开”

2021-02-25   北中医三院赵鹏程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是肿瘤科常见的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剧烈、顽固的消化道反应,甚至影响治疗。我科多数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可经中药、针灸治疗较快缓解。现分享一例近期很有意思的验案如下。


病案

····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胸膜间皮瘤于我科化疗。长期贫血、低蛋白血症难以纠正,自化疗以来进食差,每天仅早饭时吃一点鸡蛋牛奶。口气重,无恶心、呕吐,偶有咳嗽、咯少量白痰,活动后胸闷,乏力,眠差,大便量少,1次/1-2日,小便不畅,夜尿3-4次。舌淡暗,苔白腻,左寸脉浮、右脉弦滑。

初以归脾汤加减调治半月余,效不显,故再次细细查问患者,诉动则略感喘憋,无头晕,食欲尚可,纳差,但有饥饿感,口气重,无恶心、呕吐,时有流涎,嗳气,矢气少,大便成形,1次/1-2日,小便黄。舌淡暗,质润,苔滑,根略腐腻,脉浮滑。

整方药如下:
藿香9g 苏叶9g 炒白术20g
黄连6g    防风6g 生石膏20g
砂仁6g 泽泻9g 炙甘草6g
木香6g 茯苓15g 炒栀子9g
3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服用上方1剂后,患者于次日查房时十分欣喜,诉午饭、晚饭食欲增,可少量进食。3剂后,三餐进食显著改善。

  我们回过头来对此病例进行复盘,梳理一下当时的辨证遣方思路,或有所得。

辨证

····

  患者知饥而纳差,说明胃火有余,但脾运不足;舌润,无口干,提示尚未伤阴,苔滑即水湿内停,根略腐腻属痰饮,为中下焦代谢产物堆积;前方较多补益滋腻、重镇之品,易使清阳不升、气机壅滞,以致中焦脾胃郁热之嫌。

  患者时有流涎,频频擦拭。涎作为人体体液之一,其流行异常不外乎热和湿。涎与痰同为火盛所生,故曰痰涎。痰涎同伏于脾,脾与胃相表里,故伏于脾者溢于胃,口为胃之门户,故溢于胃者流于口,由内出外,自相连属。说明流涎过多,与火盛和湿盛相关。

  及至此处,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此患者病位核心在脾、胃、肺,病性属虚实夹杂,虚则脾肺气虚,实则脾胃伏火,兼有湿盛。

分析

····

  脾胃伏火属于郁火,不同于阳明实火。

  伏火的产生是因为脾胃升降失常。脾胃为气机运化之枢纽,脾胃不健,运化无权,枢机失于浮降,则脾之清阳不升郁伏于内,自身之阳气不能正常升发郁积而成伏火,脾不升清则胃不通降,胃火内生,火郁伏于中焦。

  因此,其产生之根本原因在于枢机不利,升降无权,其火郁遏于脏腑之内,仅凭清火之法难以从根本上消解伏火。故不可用苦寒清热药,当顺其本性而疏散之。譬如堆积之麦垛,久之其内腐热,此时若一味浇注冰水,则其内霉腐、积热更甚,应挑散晾晒,则霉腐可去。

治法

····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

  这种向外发散的方法并不只是局限于发汗,张景岳形象地比喻为: “ 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之发。”如治疗温病时用透热转气法,阳郁厥逆之四逆散皆为火郁发之法的应用。

  费伯雄老师云:“ 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因此,发散郁火之时兼疏调气机,气行则火不自聚。

  赵绍琴老师也曾说: “ 治火郁,要想法抖落开,郁结一解,其热自散。”多么形象!一句话道出火郁证的治疗特点: 发散与理气。

  李士懋老师一生潜心参悟“火郁发之”这一经旨,对火郁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传变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然治疗火郁的方剂众多,此案又该如何遣方用药呢?

方药

····

  尽管该患者以脾胃伏火为核心病机,但我们仍然要考虑到这是一个胸膜间皮瘤的老年患者,脾肺之气亦虚。“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故治疗上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泻黄散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载之名方,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或成人顽固性复发性口疮、舌炎、唇炎等口腔疾病。书中记载: “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支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方中重用防风,含“火郁发之”之意,既清脾胃伏火,又不至于凉遏;石膏与栀子相配,既清在脏腑之内热,又能清解肌热;藿香芳香化湿,与防风相伴,风能胜湿,以免湿热胶着难解;甘草和中,既调和诸药,又补益脾气。

  患者除脾胃伏火外,兼有湿盛。胃中湿热化火,郁火欲解,必由里达其表才得透解。何为胃之表?薛生白说:“ 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肺主气居于胸,胃热透达,必假道于胸而解,故胃热易移肺。然患者肺气不宣,外达之路不通,故火热之邪仍返还于胃,胃热不得透达。

  连苏饮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 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临床治疗湿热或胃热呕吐,疗效确切。川连善治湿热,苦以降胃火之上冲;苏叶芳香气胜,“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

  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配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和胃,能升降诸气。更加茯苓、白术、泽泻,茯苓利水渗湿而不伤正,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泽泻淡渗利湿,下降为阴,逐膀胱、三焦停水。

  全方共12味药,药量大多较轻,上中下三焦同调,清散并用,升降相合,最终收获了不错的疗效。

  经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地用心探索、思辨。

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 徐竞男
 
病案,胃口,黄散,化疗,茯苓,胃火,栀子,防风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一便秘就腹胀——当从肝论治
    打开APP 北中医三院赵鹏程
  • 治疗脐周痛的一剂良方:七味白术散
    打开APP 北中医三院赵鹏程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