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CK复合多模式镇痛对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研究

2021
02/18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最常见的骨科手术之一,仅美国每年就超过70万例。然而,该手术常发生剧烈的术后疼痛。为了减轻疼痛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多种多模式镇痛方案已经应用于临床,区域神经阻滞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膝关节神经支配复杂、外科术式差异及术后早期需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对于TKA的神经阻滞方案仍有争议。收肌管阻滞(ACB)由于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床及功能锻炼,因而在临床上广受欢迎。有人尝试通过坐骨神经阻滞来阻断膝关节后部的神经支配,同时仍然保留下肢的运动功能。也有人尝试选择性胫神经阻滞,但它可能导致腓神经麻痹以及术后足下垂。最新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IPACK)不仅镇痛效果良好,也不影响运动功能。IPACK主要是阻滞由胫神经关节支和闭孔神经后分支交叉形成的腘神经丛,其围绕着腘动静脉。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目前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包括ACB)复合IPACK能否改善首次TKA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

背景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佩恩长老会医疗中心 (费城)行首次TKA的ASA I-III级、年龄18-80岁患者。所有入选的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为对受试药物过敏、BMI>45、凝血功能异常、慢性肾病或近期长时间使用阿片类药物(术前3个月内每天定期服用阿片类药物)。同时剔除膝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  
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CB+IPACK组和ACB+假阻滞组。采取双盲对照,试验中患者、护士和研究协调员均不知道分组情况。不限制两组患者使用镇痛药。
所有患者均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MP3),包括术前超声引导下ACB连续阻滞,如表1所示。
一旦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神经阻滞的麻醉医师可获悉患者分组情况。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测和镇静。所有的阻滞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采用高频线阵探头(6-13MHz)。
表1 TKA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

麻醉医生扫描受试者的大腿内侧、髂前上棘和髌骨中间。在短轴视图中,股浅动脉位于缝匠肌下方,股浅静脉位于股浅动脉下方,隐神经位于股浅动脉外侧。使用18G神经阻滞针,采用平面内超声引导技术,在针尖到达收肌管内隐神经附近、缝匠肌、深达神经血管鞘外侧的血管内收肌膜时,分别注射2至3毫升的局麻药加以验证。在超声引导下,置入20G导管,前端超过针尖位置2至3厘米,退出穿刺针,通过导管注入5ml 0.5%罗哌卡因,观察局麻药在超声下的扩散情况,以验证导管位置是否正确。验证后将剩余12至13毫升局麻药通过导管注射,并将导管固定在大腿外侧上部。阻滞成功的定义是在给药后30分钟内用酒精擦拭隐神经支配的小腿内侧,该处皮肤对温度感知发生改变。成功留置导管的受试者纳入研究。置管失败或导管位置不佳缺乏感觉变化的受试者重新置管或剔除。输注速率设定为每小时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8ml,患者自控输注量为每30分钟内5ml。术后第二天拔除导管。
随机分到IPACK组的患者还需使用低频凸阵超声探头(2-5 MHz)进行IPACK阻滞。患者仰卧位,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曲,将超声探头置于膝关节内侧,以识别股骨髁(图1)。然后用探头扫描寻找股骨髁后方的腘动脉,此时,采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引导下沿股骨髁后缘进针,由内侧向外侧方向推进,将针尖置于股骨髁与腘动脉之间,注入0.5%罗哌卡因20ml。假阻滞组仅用局麻药在膝关节内侧打一个皮丘。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关节周围浸润(PAI)。

图1 (A)IPACK阻滞时,腿部稍微外旋,采用低频凸阵探头,平面内进针
(B)超声图像显示穿刺针到达股骨髁后方和腘动脉中间位置
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 vs 全身麻醉),由主治的麻醉医生决定。所有患者均在术中预防用药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包括麻醉诱导后给予4mg地塞米松和麻醉结束前20分钟给予4mg昂丹司琼。血糖高于250mg/dl的患者不使用地塞米松。
研究结果

共有464名患者纳入筛选,最终有120名患者纳入研究。                 

在120名入选患者中,119名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IPACK组60名,假阻滞组59名。无阻滞失败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表2)。

对于主要指标,与假阻滞组相比,IPACK组的患者术后6小时后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21.7% vs 45.8%,p<0.01)。除18小时(23.3%对42.4%)外,其余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相同(表3)。
表3膝关节后方疼痛发生率

对于次要指标,IPACK组在术后6、12和48小时的疼痛评分低于假阻滞组:4.6 vs 5.8, p=0.01; 4.3 vs 5.3, p=0.03; 以及 4.2 vs 5.2, p=0.03。(图2)              
 

图2 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
术后6小时、12小时和48小时疼痛评分的平均差分别为-1.2、-1.1和-1.1。与假阻滞组相比,IPACK组术后第一个24小时疼痛评分的AUC的平均值(SD)较低:95(43)比116(49),p=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至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无统计学差异:218(74.5)比 251(88),p=0.16。两组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也没有明显差异。(表4)

此外,两组之间在术后第1,2,和7天的QoR-15得分也没有差异(表5)。
表5  TKA术后QoR-15得分

IPACK组患者在术后第一天的APS-POQ-R得分中显示其疼痛程度减轻,平均疼痛和最重疼痛以及下床活动的疼痛程度均显著降低(表6)。

行走距离和站起-行走测试量表评分也没有变化(表7)。研究中未发现足下垂等严重并发症。
表7  TKA术后物理治疗参数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IPACK可以减轻术后6小时后膝关节疼痛。此外,IPACK阻滞也能改善术后第一个24小时内的疼痛评分和疼痛程度。但是,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尤其是术后的前12小时,并未减少。IPACK的短期获益可能与所给局麻药的作用时间有关。术后6小时、12小时和48小时疼痛评分的下降,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并没有其他研究中报导的那么显著。测量疼痛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是一种比在特定时间点测量疼痛评分更全面的疼痛评分指标。此外,在APS-POQ-R问卷上,疼痛强度和疼痛对活动的干扰也有所改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没有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处方不同以及用药方式不同。在该研究机构,阿片类药物的处方是根据患者是否有轻、中、重度疼痛决定的。疼痛评分的差异较小,阿片类药物剂量的差异不明显。研究中增加IPACK也未影响理疗的康复效果或术后恢复质量。

最近的几项关于TKA中行IPACK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相似。最近的一项前瞻性试验也评估了ACB复合IPACK的效果,发现术后24小时阿片类药物的中位消耗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次要指标显示,在PACU的时间段内的平均疼痛和最严重疼痛评分降低。其他研究也发现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需求和理疗的康复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是回顾性或非随机的研究,或者同时进行了关节周围浸润(PAI)。

这些研究表明,IPACK,作为选择性胫神经阻滞的改进,能减少腓总神经阻滞的风险。此外,IPACK也可能成为替代PAI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膝关节后囊区域。PAI镇痛效果不及坐骨神经阻滞,也无法像布比卡因脂质体能延长镇痛时间。

总之,这项研究发现,IPACK减少了TKA患者在术后第一个24小时内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后方疼痛的发生率。然而,其是否能带来临床受益尚不确切,因为患者临床预后并无差异,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也并未减少。

本研究也存在某些局限性:(1)IPACK阻滞未添加佐剂,有效时间短。如果添加佐剂或留置导管连续阻滞,可能会效果更佳。但是,留置导管可能会影响手术或增加关节感染风险。(2)患者自述疼痛情况,有一定的主观性,精准度较差。(3)本研究剔除了慢性疼痛患者,对该类TKA患者无参考意义。

结论

IPACK可降低术后6小时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 鉴于相对安全性和实用性,它可作为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与坐骨神经阻滞等传统方法相比,IPACK具有不影响运动功能的优点。IPACK也可能成为替代外科膝关节后囊局部浸润的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

骨麻征途的点评

膝关节换术常发生剧烈的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及术后功能锻炼。 区域神经阻滞是该类手术多模式镇痛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膝关节神经支配复杂及术后早期需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对于TKA的神经阻滞方案仍有争议。 积极探索镇痛效果良好而又不影响运动功能的神经阻滞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引导下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IPACK)及收肌管阻滞(ACB)不仅镇痛效果良好,也不影响运动功能,与传统的股神经阻滞或坐骨神经阻滞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该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多模式镇痛方案(包括ACB)复合IPACK与多模式镇痛方案(包括ACB)的术后镇痛效果,发现IPACK可降低术后6小时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然而,其是否能带来临床受益尚不确切,因为患者临床预后并无差异,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也并未减少。IPACK作为选择性胫神经阻滞的改进,能减少腓总神经阻滞的风险,鉴于相对安全性和实用性,它可作为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IPACK能否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 

(编译:宋婉雪;点评:李盈科)


(本栏目由仙琚制药公益支持,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原文链接:Ochroch Jason,Qi Victor,Badiola Ignacio et al. Analgesic efficacy of adding the IPACK block to a multimodal analgesia protocol fo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Reg Anesth Pain Med, 2020, 45: 799-804.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IPACK,膝关节,镇痛,研究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