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key words:pilot,crossover
受试者
34例HD受试者
18-85岁
在4周预筛选期内,> 30%血透时间时超滤率(UF rate)> 10ml/h/kg
一起来计算
70kg患者需要在4h的透析期超滤3kg
UF rate=3000/4/70=10.7ml/h/kg
若这样的情况在4周(12次治疗)中发生超过30%,即3次治疗UF rate均大于10
干预措施/对照
UF profiling模式 vs 传统模式
所谓传统模式即UF率是固定的,而UF profiling是递减式,即一开始为基础UF率的140%,然后结束时基础率的60%
交叉治疗(crossover)的设计
试验流程图
基线资料
基线中值得注意的是65%受试者为非裔美国人,自体动静脉内瘘率为70%,平均UF 2.7 L,UF rate 10.3 ml/h/kg
结局评估
主要终点事件:
透析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下降<90mmHg)发生率
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透后-透前)/透前>10%】
左心室总体纵向应变(GLS,%)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次要终点事件:
UF profiling 的患者血浆补充的几率、头晕症状显着降低,但瘙痒几率增高
评价
首先声明一个观点:从平均获益角度(非效价比)来看,成功的高匹配活体肾移植 >> 成功的尸肾移植 > daily home HD>> 夜间HD(3-5次)>> 传统HD
这种获益的一小部分来自于对于容量的控制。既往观察性研究发现UF率越高(大于13ml/h/kg)的死亡率越高。那么该小样本pilot研究选用10ml/h/kg作为届值入组受试者的目的是什么呢?
该研究选用crossover设计,是为了增加入组人数?还是为了通过伦理?还是为了增加安全性?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注定是“阴性”结果呢?这样的设计在统计时如何规避regression to the mean(RTM)?
作者在原文中提及UF profling这样的策略无效,但其安全性还是不错的,这样的说法可靠吗?
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在“翰林院”群多多讨论
By 肾世风云·老Y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