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可否向医生朋友道一声“恭喜发财” ?
这是一个颇令许多人困惑且引起诸多争议的话题。
对此持异议者大都认为,医术乃仁术,医者爱人, 所追求的境界应该是“但愿世间人无病,那怕架上药生尘”。鼓励医生发财,其潜台词岂非盼望患者多多?因为按照常理来看,只有患者多了,求医的人才会多,医生的钱包才会鼓起来。反之如果患者少了,医生的钱包自然就会瘪下去,医生们到哪里去找财发?所以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其天职的医生,当应以芸芸众生疾苦为念,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患者越来越少才是,怎么能以医术为手段,去追求发财为目的呢?
乍一看,上述看法似乎极有道理。但是,它却建立在经不住推敲的逻辑起点之上。
人食五谷杂粮,焉能不生病?生老病死,是每个个体生命都无法回避的生命旅程,无论身份高贵低贱富贵贫穷,均概莫能外。
按照这个逻辑起点推演下去,我们就会触摸到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患者生病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依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情。且医生在治疗患者疾病时,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就如同西方人特鲁多所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尽量治愈、热情帮助、悉心安慰,都是医生的神圣职责,都是大多数医务人员尽心尽力去做的事情。至于个别医生医德滑坡,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甚至极其个别医德沦丧的人会干出“纵火救火”的勾当,这种问题当然不可否认当然应该引起重视并坚决予以解决,但那是属于通过完善法治、强化全方位多角度监管来解决之事,同时也还有道德约束的作用在。
医生为解除患者疾苦付出了相应的智力和体力,那么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同样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至于这种报酬的来源,则是由此延伸出的另外一个问题。
况且,“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了多少年了?贯彻这一方针,同样有赖于医生群体的努力。如果通过医生在疾病预防、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导致患者数量下降,人们的健康状况和人均寿命提高,医生同样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收入与患者数量挂钩的传统方式就被完全颠覆了——不再是患者越多医生收入越多,而是恰恰是相反。君不见,现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力度不断强化,不就是向这个方向做出的艰辛努力吗?质言之,“世间人无病”、“架上药生尘”之令人神往的境界,终归是要靠深化改革来实现的,而不能靠旁门左道。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归根结底,医生的职业行为终归不能靠道德绑架来进行规范。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将医生的收入阳光化,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技术和诚信服务,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去挣到干干净净的钱,过上体体面面的生活,这是医生之福,更是社会之福!
反之,如果站在虚拟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道德制高点上,不去积极疏通医生通过辛勤奋斗获得正当收入的通道,甚至连“发财”的话都不能提上一提,医生队伍的后继有人岂不成为问题?如果这种趋势愈演愈烈,那么将来靠谁人来构建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防火墙?
不仅在过年时是否对医生说“恭喜发财”之事舆论界议论纷纷。最近就有医院因“高调”庆祝手术量破千,而被某些媒体指责为“缺了些同理心”。但仔细想想,问题的关注点是不是应该锁定在手术是不是具备相应的手术指征上?如果患者确实需要手术,医院通过积极挖掘人力和设备潜力,通过手术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岂非好事一桩,怎么就成了没有“同理心”了?莫非让需要手术的患者无法及时手术,同时借此将医院的手术量降下来,才算有“同理心”?这不是见死不救,起码是见危不救吗?怎么能把事关大是大非的是非曲直完全人为给搞颠倒了?
话说到这份上,索性把归谬法再用上一次——春节见到医生朋友,既然认为“恭喜发财”不妥,那么从人情世故计,用相反的词儿如“恭喜您口袋空空,一贫如洗“那种话,估计大家也很难说得出口,怎么办呢?是不是彼此两手一摊,满脸傻笑,没话找话地说:“今天天气哈哈哈”?
总之,陈旧和错误的观念既害人又误事。由上述现象折射出来的陈旧思想观念,是包括医改在内的整个改革大业的拦路虎。如果不对此百倍警惕,不下决心搬掉它,起码会迟滞我们的改革速度,万不可掉以轻心。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