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发生是常见的医院不良事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它通常发生在具有侵入性操作较强的科室中,例如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往的研究更侧重于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外周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VC-BSI)与其他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相比,其感染风险较低。然而,外周静脉导管(PIVC)穿刺术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侵入性操作,全世界每年有超过十亿患者接受PIVC穿刺/留置。由于PIVC的大面积普及,其绝对感染率已接近其他导管导致感染的绝对感染率。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它将增加患者的不适感、死亡率、住院时间以及费用。因此,近年来PIVC-BSI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因国内PIVC-BSI发病率较低,故少有报道和研究。对于医院聚集性感染,首先考虑的感染源是空气清洁度不足、设备污染或操作不当所致。由于广泛使用、编码不一致以及缺乏PIVC强制性报告,低估了外周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造成的负担,未能及时考虑PIVC引起的聚集性感染。这些病例中,患者在PIVC留置期间均经历了寒颤、体温高于38°C,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症状相一致。此外,医护人员也逐渐排除了其他感染途径的可能性。外科手术热是指由于外科手术破坏,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渗血吸收后出现的反应。术后患者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5℃~1℃,一般不超过38.5℃。8例患者出现寒颤的时间为术后3~12天,体温超过38.5℃,而外科手术热患者通常无寒颤发生,故可以排除外科手术热的因素。由8例患者均已完成骨科手术,其中7例患者植入了人工关节,因此怀疑为植入物或手术室污染引起,但观察手术部位伤口无明显红肿、渗出等感染迹象,且7例患者的植入物来自于不同批次的产品,同时调查发现使用了同批次产品或使用了同一手术间的其他患者并无血流感染征象,因此排除了植入物或手术室污染的因素。在感染的第二天,调查人员注意到所有患者均在静脉输液结束后不久出现感染症状。血流感染的患者从暴露到发生感染的时间通常很短(0.5~2天),且所有患者除PIVC外无其他留置导管,所以怀疑为PIVC-BSI。经保留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对留置针洗脱液进行细菌培养后确定为PIVC-BSI。
患者的术后用药均由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调配。在对全院其他病房的1700多名患者进行排查后发现没有患者集体寒颤和发热情况,患者在其它病房的发热原因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考虑为病房内部原因所致。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通常从自然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中分离出来,经常在被污染的水,管道和仪器中发现,是一种需氧、非发酵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是医院感染的常见来源之一。整个夏季期间,治疗准备室的空气湿度在60%至80%之间波动,这适合于头孢伯克霍尔德氏杆菌的生长和繁殖。当高温持续很长时间且治疗准备室的空调温度设置过低时,一旦打开治疗准备室的房门,房间内外的冷热空气相遇会产生冷凝水,导致空气湿度增高,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也会影响无菌物品的干燥保存。调查发现,治疗准备室中无菌物品的表面潮湿,存放输液器的储藏柜有霉菌生长。由于物品在取样前已经更换清洁,所以培养未能发现真正的感染源。尽管如此,调查推测输液器具更可能因潮湿受污染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该科室实施感染管理的力度不够,应定期对该科室各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经过环境的消毒处理、湿度的调控以及完全更换输液器具之后,没有患者再发生集中发热现象。
一、环境处置措施
每天加强对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采取湿擦清洁,主要包括地板、床部件和物体表面。地板的清洁用“ N”字形,物品表面的擦拭用“ S” 字形。清洁和消毒病床部件时,应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操作,这意味着每张病床应配备其独有的清洁巾,并且不能混用。对器械控制界面、储物柜、床栏杆、门把手等接触频率较高的表面,其清洁和消毒的频率要高于接触频率较低的表面。
调控治疗准备室的温度和湿度。每个班次记录治疗准备室的温度和湿度,将空调温度设置为26°C,当空气湿度超过60%时,打开房门进行通风或使用除湿机以降低空气湿度。
更换被污染的物品。当怀疑PIVC-BSI发生可能通过受潮和受污染的PIVC直接传播时,应更换治疗准备室中所有与输液有关的物品,包括输液器、输液针和输液贴。
二、改善管理
加强对环境和患者的监测。 护士应每天巡查病房患者是否有感染迹象、监测治疗准备室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无菌物品的存储是否完好。 护士长应每周对监测、清洁和消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制定和执行标准化操作程序。医院应制定治疗准备室、治疗室和处置室的消毒指南,制定污物电梯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来进行管理和实施。
更新护理应急管理计划。为了加强所有临床护士对PIVC-BSI的关注,静脉治疗专家团队应制定标准化紧急程序来应对输液发烧,尤其是在怀疑与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时。
三、加强培训
应当向全院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护士宣传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加强护士对PIVC-BSI识别和应急反应的培训,并指导后勤人员如何有效清洁和消毒地面和物体的表面以及处理污物。
由于很难防止微生物在导管入口附近皮肤上的定植,因此护士只能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微生物的繁殖机率。在穿刺过程中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微生物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和受污染的输液设备进入血液。建议在穿刺前使用含2%洗必泰的70%异丙醇溶液对进行皮肤消毒;此外,还建议使用无针连接器以减少与血液接触的机会。当固定导管的敷料松脱或被血液或汗液污染时,建议及时消毒皮肤并更换敷料。
封面图片来源:创客贴
文章图片来源:135编辑器
图文排版:微柚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