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抱怨的这个邻居,外孙女1岁多的时候还不会走路,全家人急得不行。现在14个月终于开始学走路了,家里人又开始各种想招:牵着手拎着走,搀扶着腋下走,买学步车……就希望孩子能快点“健步如飞”。
不止这个邻居,很多妈妈都表达过对孩子走路这件事的焦虑:
“我家孩子刚满10个月就开始走路,是不是太早了?”
“医生,我家孩子14个月了,还不会走路,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要不要去检查一下?”
“医生,孩子学走路需要买学步车吗?”
……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探讨关于孩子“学走路”的话题。
孩子什么时候走路才是正常的?
孩子踉跄地迈出第一步,看似简单,实际受很多复杂因素影响: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躯体的平衡能力、肢体的控制能力、肌肉的强壮程度、视动觉的协调能力等生理发展因素;家庭的物质条件好坏,能否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活动场地,能否帮助孩子进行各种有益的锻炼。此外,各种身心疾病也会影响孩子走路的进度。这些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孩子走路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婴幼儿生长历程表明:儿童在8~18个月能独立行走都属正常。因此,只要孩子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开始走路,家长都不必太过焦虑,更不要人为干预孩子的学步进程。相信孩子,只要他的身体准备好了,迈出第一步顺理成章。
孩子学习走路,家长不要过度“帮助”
孩子学走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家长偶尔搀扶一下,或者拎着手臂走几步,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过度“帮助”孩子,不但自己累得腰酸背痛,还打乱了孩子自己的“学步进度表”。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当孩子开始学走路时,一般都会扶站着很久,然后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之后也不会马上走起来,而是停顿许久,再试探着迈出第二步。这个过程需要大脑和身体的交流,孩子在对周围环境和身体能力进行判断,当确定“安全”了,才会继续迈步。如果家长总是扶着孩子走、拎着孩子的手走,或者让孩子使用学步车,都会使孩子缺少这种身体的觉察和交流训练。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了家长的帮助,不愿意自己走,或者养成踮脚走路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平衡感和感觉统合能力的发育。
学走路,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短暂的一个阶段,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对于“走路”这件事,家长需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然发展,但“放手”不意味着不管不顾。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家长们要建立正确的心态,陪伴和指导孩子更好地度过学步这个重要阶段。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