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ENTION
为/什/么/每/年/体/检
还/防/不/住/病
新年初 • 体检季
现如今的体检套餐可谓“琳琅满目”、“层出不群”、“花里胡哨”。那么,为什么在更加便利的今天,还有那么多疾病“防不胜防”?盘点那些因病离开我们的明星,是他们缺乏优质的医疗资源?显然是他们忽略了疾病的早期预警,忽略了体检这个武器!
那么,我们今天重点来谈谈“体检”这个话题,让你真正的利用好这个“守护健康的武器”!
NO.1
窗口期不同,体检意义不同
体检就是要在疾病不同的窗口期发现它,强调要及时!强调要尽早!强调要提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为啥?用图说话!总之,概括为一句,“不以在疾病可治愈和可控制阶段发现它的体检都是耍流氓”。
NO.2
体检项目,怎么选?
选择体检项目时会存在两种心态:一种是花最小的代价,做最多的事。另一种,“土豪式”的花最大的代价,做最多的事。其实,科学地讲,只要记住:“通选”+“特选”就可以做最多的事,也即兼顾了“全”,又涵盖了“专”。
对于肿瘤,根据每年发布的数据,按照不同性别选择前10位予以关注。同时要结合自己亲属是否曾罹患过某种肿瘤,要给予特殊关注。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仍然是大家重点要预防的,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和妇科肿瘤要给予特定的关注。
还有其他常见的非肿瘤性疾病,一般体检均会涵盖:
1. 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
2. 内分泌疾病:甲亢、甲减;
3. 结构性疾病: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胆囊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4. 退化性疾病:骨关节炎;以及由此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5. 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旋菌感染、HPV感染、性传播疾病;
NO.3
切记!这些项目要升级!
不同的检查方法,识别早期疾病的能力是不同的。这就如同你是拿“放大镜”还是“显微镜”去找细菌一样。不同检查方法,有不同的灵敏度(敏感度),但过于敏感会带来另一类困扰——“虚假报警”。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宁可舍去一些无关紧要疾病的筛查,也要确保采用足够好的方法去识别重点要预防的疾病。比如:
1. 肺癌筛查:低剂量CT取代X线胸片;
2. 肝癌:B超+AFP取代单纯B超
3.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酶原(PG);
4. 结肠肛门疾病:肠镜取代粪便隐血试验;
5. 胰腺癌:腹部CT取代B超;
6. 乳腺癌:
一般人群:35岁以下B超,35岁以上B超+钼靶;
高危人群:不论年龄大小,建议行乳腺核磁共振;
7. 宫颈癌:HPV检测+TCT技术取代巴氏刮片;
8. 前列腺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超声取代单纯超声检查;
NO.4
体检中的几个误区
1. 肿瘤标志物异常一定是得癌症了?
直接说结论:肿瘤标志物异常,并不代表有癌症;而指标正常,也不代表一定没癌症。检查肿瘤标志物,只是发现癌症的一种手段而已,异常的指标有可能最终没有任何临床意义。
2. 越贵的体检就越好?
在体检中心,常能看到动辄数万元的 “高端体检套餐”。不过体检和保险一样,需要因人而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你追求极致,也未尝不可。以 PET-CT 为例,这种检查每次花费 1 万左右,可并不适合作为常规检查,主要针对特定的高危人群:比如说,在X光、CT、MRI 高度怀疑恶变,或者对一些没办法查找原发病灶,才会考虑做。因此,体检前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是适合常规体检,还是要进行专项体检?明明几百块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花更多的钱。
3. 现在热炒的“一滴血”验疾病,是否可信?
直接说结论:骗子!
NO.5
上医治未病
在2000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概念。Dr. Yang 想说的是,近些年体检服务“可及性”的提高是好事,但要充分使用好这个工具,既要把疾病湮灭在“火种”阶段,又要在体检中识别“高危致病因素”,并且把祛除病因作为维系健康的终极治疗手段。最后,请大家记住这张图,并感谢转发。
作者:杨志勇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权即删>
孟德尔的青春痘
科学 | 医学 | 健康 | 抗衰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