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久坐不动危害大,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效果好!

2021-02-09   杏林帮官媒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文章转载自: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据报道,老赵国外旅行回国,刚下飞机不久就突然感到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口唇发紫......被送往医院急救。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老赵既不是脑梗也不是心梗,而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的急性肺栓塞,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

一、深静脉与浅静脉有何区别?

人体的静脉按照深浅,可以分为浅静脉与深静脉。浅静脉是皮肤及皮下组织内的静脉,我们常常看到的所谓“青筋”即是浅静脉。例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负责收集身体表层血液,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深静脉是引导血液回流心脏的大静脉,常常和动脉及神经伴行,位置较深,人体表面是看不到的。下肢深静脉主要由胫前后静脉、腓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等组成,其中股静脉是最重要,也是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的静脉。

二、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形成血栓而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病症,常发生于下肢,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早发现于坐长途飞机经济舱的乘客,故又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指的就是在狭小的空间内长时间坐着不活动造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后顺着血流到达肺动脉,引起急性肺栓塞。


事实上,这种下肢深静脉血栓绝不仅仅发生在飞机上,在长时间坐着工作、打麻将、上网以及手术之后长时间卧床等久坐久卧不动的人群当中并不少见。

由于深静脉血栓发病时很容易被忽视,可一旦血栓脱落引起急性肺栓塞又十分凶险,因此临床上常常把下肢深静脉血栓称为“沉默的杀手”。

三、临床表现有哪些?

(1)患肢肿胀、疼痛及压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是一侧肢体突然肿胀,血栓部位及范围不同,肢体肿胀部位也有差异,一般在发病后的2~3天内最严重,且常伴有病变肢体疼痛与压痛。

(2)浅静脉曲张

当深静脉出现血栓时,血液会通过浅静脉进行循环流动,这时就会出现浅静脉曲张,可继发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俗称“老烂腿”)等。


(3)并发症的表现

如果患肢高度肿胀,导致动脉痉挛甚至闭塞,此时患肢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皮肤青紫色,称为股青肿。进一步发展,皮肤发白,形成股白肿,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

肺栓塞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

总之,久坐、久卧不动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要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彩超检查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广泛。下肢静脉血管造影可以判断血栓部位、范围和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四、哪些人容易发病?

静脉血栓形成是由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临床上静脉血栓多见于以下人群:

久坐不动、长期卧床、骨盆及下肢创伤、产后、妊娠期、肥胖、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疾病以及患有慢性肝肾疾病的患者。

五、如何治疗?

发病后14天内称为急性期,15~30天称为亚急性期,发病30天以后进入慢性期。用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血栓清除术。

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疗,抗凝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但并不能清除已存在的血栓。

血栓清除术包括外科取栓术、机械性血栓清除和导管直接溶栓(CDT)。CDT是在DSA透视下将溶栓导管经深静脉直接插入髂股腘静脉血栓中的一种介入性溶栓方法,能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血栓清除率,提高药物的溶栓效率,快速开放受阻的静脉。


置管静脉溶栓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是因为有很好的溶栓效果,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溶栓药物的用量,在血栓溶解率、症状改善率均较传统的全身溶栓效果好,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伴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者(股青肿),则常需手术取栓。手术时间越早,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炎症反应程度越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手术取栓越彻底,术后疗效更佳。

此外,放置腔静脉滤网是防治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致死性肺栓塞的有效方法。

静脉曲张,急性期,静脉壁,并发症,溶栓,危害,久坐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