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占彪
文章作者:纪文洋
最近这一段时间,网络上频繁爆出各种猝死的新闻,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有学生,有明星,也有公司老总。
12月9日上海某公司47岁员工健身房猝死
20年10月5南京一老人火车站心脏骤停
20年10月2广州一学生打球倒地猝死
19年3月东单体育馆心跳骤停男子被救
20年9月25北京地铁站一男子猝死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杂乱无章,猝死的发生似乎无迹可寻,一切似乎是从天而降,但是我们能做到的难道只能听天由命?只能呆坐祈祷吗?
但事实上,“神医”永远只会在传说中或电视剧中出现,现实生活中医生能做到的其实很有限。
因为我们对疾病的了解还远远不足,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还停留在猜想,而患者本身的顾虑和依从性同样影响着治疗的疗效。
对于猝死这个直接威胁我们的恶魔,医生也一直在试图寻找原因,查找规律,希望能通过不断的分析和研究,使我们可以离真相越来越近。
这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所幸还是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2020年2月,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通过尸检分析5000多例猝死患者的研究:《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让我们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1、心源性猝死,占57.76%。
2、肺源性猝死,占21.63%。
3、脑源性猝死,占9.21%。
这些猝死的患者当中,大多数都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其实这些慢性疾病,就是我们国家现在高度重视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规范的治疗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最多占37.95%。
2、既往有心脏病的有30.02%。
3、而有糖尿病病史的占23.79%。
4、其他的包括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
大家看了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不停的在念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几大危险因素。
我国现在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也有1亿多。
由于我们目前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些年我们国家高血脂的病人也迅速增加,这也同样带来了很多身体健康上的风险。
心路星尘医师:
研究显示,有20.1%的患者是突然发作,而在休息睡眠中出现的占16.71%,出现呕吐症状的有7.49%、还有一些在发病前会出现下面这些预兆: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意识障碍等。
摄影:陈占彪
从研究结果分析,30岁~63岁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这是人生当中最黄金最灿烂的时刻,同时也是生活和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
往往所有的辉煌、所有的上进、所有的重担、所有的享受和诱惑都集中在这一段时间。
上有老下有小,病不起死不起,但却是最脆弱的时候。
摄影:陈占彪
在2019急诊PCI学术周会议中,专家特别指出了心源性猝死的十大高危职业,它们分别是:
广告业者、医务人员、网店店主、IT工程师、媒体人、警察、一线工人、学生、演员、运动员等。
看看,这些都是属于压力大,比较劳累,而且常常会熬夜的职业。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已经夜深人静了,我边写边觉得心里一阵一阵的发毛。
突然间觉得我应该去睡觉了......
心路星尘: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月度优质账号,心内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委员会成员,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