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全部数据要2021年4月才公布,但一些重要指标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讨论,尤其是近年来持续走低的新生儿出生率。虽然低出生率在85以及90后一代中原因之一是生活成本以及未来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断增大,但已婚夫妇不孕不育的比例也连年升高,该项因素所带来的新生儿低出生率不得不引起广泛重视。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女性的不孕发病率为2705.66例/每十万人,而中国男性的不育发病率为879.32例/每十万人,比女性略好,但也不乐观。其中,对于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根据Ryan Partners统计来看,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所有女性中大约占6-10%,在不孕妇女中占比25%~50%,在慢性盆腔疼痛女性中有75%-80%。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平均年龄是27岁,基本与目前我国的育龄女性的平均年龄接近,但是尽管如此,它也可以发病于青春期女孩,因此大量青春期女孩在经期会引起痛经,多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轻症患者,口服药物便可以实现对症治疗,而中症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或电灼异位内膜组织,甚至对于重症患者则需要进行全子宫切除伴或不伴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
而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个角度,一方面是对抗病灶,消除炎症,比较常见的就是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另一方面是从根源抑制卵巢功能,从而抑制异位灶的生长和活性,最常见的就是口服避孕药。但是,对于不能服用口服复方避孕药或复方避孕药无效的女性,则可以尝试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激动剂和达那唑。
孕激素可促进异位内膜组织萎缩、促进排卵、抑制血管生长并有抗炎作用。而GnRH激动剂则暂时性抑制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以控制女性身体激素水平,但是治疗仅限于6个月以内,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骨质流失。如果持续治疗 4-6个月,可同时使用孕激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骨质流失。但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女性可能需要二次治疗。
综上来看,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方面存在年轻化的趋势,患者数量会逐渐增多,另一方面,随着不孕不育比例的不断上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注度将持续上升,由此带来患者自发就诊率的上升将带来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大。
文章来自:睿安管理咨询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