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十大“异物杀手”!排名第一的竟然是……

2021
02/04

+
分享
评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A-
A+


年关将至 

每逢佳节胖三斤

   

伴随而来的误食误吞现象

屡见不鲜

儿童误食导致的气管堵塞

更是防不胜防

   

1岁4个月的患儿扬扬莫名出现咳嗽喘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儿II科专家团队“火眼金睛”识别其为气管异物,并紧急使用儿童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将罪魁祸首——一块约1厘米的碧根果取出,患儿转危为安。


 
火眼金睛,识别“肇事”异物  

  

2月1日上午,家长抱着小扬扬急匆匆来到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儿II科主任姜毅教授询问得知,患儿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伴喘息。在外院治疗一周无明显好转,慕名来到人民医院儿科。

姜毅教授带领团队分析,扬扬极有可能是支气管异物导致的症状。虽然家属一再否认孩子有“呛咳史”,但姜毅教授反复规劝家长,尽快为孩子进行CT胸部平扫+支气管成像检查。

   

2日中午医院放射科紧急回报危急值“考虑右侧主支气管腔内异物”,证实了医生的判断。

   

 
刻不容缓,儿科专家紧急“拆弹”  

 

如不及时取出异物,孩子轻则重度感染,重则危及生命。紧要时刻,姜毅教授带领团队决定立即开展儿童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异物取出治疗。

   

梁章武、陈江南医生在刘晓琴护士长配合下,为患儿实施局部麻醉后,仅用5分钟就取出了“肇事”异物碧根果。术后患儿无不良反应,咳喘明显好转。

      
儿童误食误服小常识 

据悉,卡入异物占儿童致死率的2%~3%,儿科专家总结出的儿童十大“异物杀手”:


姜毅教授提醒家长,不要给3岁以下儿童进食干果(花生、瓜子)和葡萄干等。这是因为儿童咀嚼吞咽功能不完善,一旦孩子进食时大哭、大笑,有可能因深吸气进入气管。

姜毅提醒,年关将至各类聚会增加,孩子误食异物的可能性增加。遇到孩子进食异物,包括不该吃的药物,家长第一反应应是催吐:用手指、勺柄、筷子等刺激孩子咽部催吐,尽可能吐出误服异物。

如果宝宝无法自主吐出,家长第一时间可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尽量帮助孩子排出异物。

 


如还是无法排出,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期间切勿喂水喂食,减少对食管、气管黏膜的二次损害。

 


姜毅还提醒,如发现儿童长时间无明显诱因的咳嗽,家长应提高警惕——“真凶”可能是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误食误服了异物。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并及时治疗。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异物,儿童,儿科,误食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