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忘机
编辑:六耳
来源:蓝媒汇财经
2019年5月25日,北京五环外上空,分泌着令人愉悦的多巴胺。
几位年轻Rapper在音乐节上卖力表演,纹身、脏辫、大金链子,说唱间隙还不忘来一口电子烟。台下观众忘情摇摆,跟着Rapper吞吐烟雾,整个现场弥漫着一种后现代的魔幻感。
电子烟是这场音乐节里最耀眼的“明星”,曝光量不输周杰伦、蔡依林。电子烟里的尼古丁,通过大脑作用于多巴胺神经元,让更多的年轻人飘飘欲仙。
2021年1月22日,雾芯科技(RLX.US)赴美上市,80后创始人汪莹华丽丽地现身资本市场,身价近600亿人民币,较5个月前财富增长近20倍。
资本市场流传着“谁拿下90后、00后,谁就拿下未来”的致富秘籍。
或许从一开始,电子烟“瞧上的”就不是老烟民。
上世纪60年代,一种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取名“黑色幽默”。
翻看人类历史长河,黑色幽默的一面从未中断。
为了治疗鸦片上瘾,药剂师发明了吗啡;打着戒除吗啡上瘾的口号,海洛因横空出世;如今,人们又开始用美沙酮来治疗海洛因上瘾,美沙酮具有成瘾性,长期使用同样会产生药物依赖......
相似的一幕在烟草行业上演。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把印第安人的烟草带到西方世界。因为能解乏提神、止痛去疾,不足百年时间烟草就从欧洲大陆撒向全世界。
后来人们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让人上瘾,燃烧物焦油对身体伤害极大,主打“戒烟”宣传的电子烟应运而生。
1974年,东北小伙儿韩力背井离乡,开始了上山下乡的青葱岁月。为了排遣孤独感,他学会了抽烟。后来,韩力成为一名药剂师,但依旧没能摆脱烟瘾。跟德州牛仔约翰一样,压力大时,一天得抽三包烟。直到父亲因常年吸烟罹患肺癌的消息传来。
下决心戒烟的韩力先是尝试尼古丁贴片,见效甚微。连续6次戒烟失败后,韩力决定亲自下场造“烟”。
烟草燃烧后产生的焦油对人体伤害最大,怎么才能不产生焦油又有抽烟的感觉?韩力琢磨出一个方法,用电子雾化器对尼古丁进行超声波雾化,这样既能产生烟雾,同时也保留了尼古丁的口感。
2004年,世界上第一根电子烟诞生,取名“如烟”。
电子烟的出现,给了传统烟民一个新选择,就像老舍《茶馆》中唐铁嘴说的“我早不抽大烟,改白面儿了”一样。打着“无痛苦戒烟”、“吸着吸着就戒了”口号的如烟,却也像传统香烟一样让人上瘾。
甚至有人为了摆脱对电子烟的依赖,开始改抽传统香烟。“为了戒烟买了一支电子烟,为了戒掉电子烟,我又开始抽烟了。”一名男子在社交平台上感慨。
后来,如烟因为戒烟效果造假被央视点名,电子烟的安全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国外烟草巨头争相模仿,如烟的市场份额被挤压。最终,韩力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如烟甩卖。“电子烟之父”也如烟一般消失不见。
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于,开创者多会成为悲催的牺牲者。“先驱”成了“先烈”,留下的却是一片星辰大海。
如烟被甩卖的那一年,全球电子烟市场规模达25亿美元。庞大的烟民基数,注定了电子烟所处赛道遍地是黄金。
如烟上市后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即是明证。
和韩力造烟的初衷相似,汪莹进入电子烟行业也与自己的父亲有关。据汪莹回忆,她的父亲也是老烟民,一天要抽两包烟。“为了不打扰我和妈妈,他总是一个人去阳台上抽烟。”
汪莹从优步离职后创立电子烟品牌悦刻,17个月后估值24亿美元,速度超过瑞幸;罗永浩加入小野,为电子烟摇旗呐喊......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子雾化设备制造商,思摩尔(6969.HK)港交所上市之初市值突破1400亿港元。近期,思摩尔市值甚至一度超过5000亿港元。南下资金在爆买腾讯、美团的同时,也连续多日大量加仓思摩尔。
赛道上的造富神话仍在继续。
2021年1月22日,雾芯科技赴美上市,“中国电子烟品牌第一股”正式诞生,汪莹身价从2020年8月的30亿元暴涨至近600亿元,财富值翻了近20倍。
招股书显示,除了2018年刚起步时亏了20多万元,从第二年开始已经实现盈利,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1.09亿元。
电子烟厂家主要靠卖烟弹赚钱,烟弹是一次性的,需要多次复购。让烟民痴迷的尼古丁就存在于烟弹中。2020年前三季度,悦刻平均每月卖出了2000万颗烟弹。
所以你看,只要避开前浪踩的坑,后浪就能浪起来。
电子烟品牌不再宣传“戒烟”,改成了“香烟替代品”;目标用户不再局限于“老烟民”,扩大到了时代“弄潮儿”。一批本不吸烟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电子烟。
除了文章开头的北京麦田音乐节,还参与了成都Creamfields奶油田电音节、上海炉火音乐节等。越来越多的电子烟品牌与潮流文化结合,抽电子烟演绎成了“新潮的生活方式”。
2018年4月,国际电子烟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会场里除了电子烟产品、吐烟圈表演,还有厂商请来的三点式模特。坊间传言,相关领导“微服私访”,本想进去买根烟,看到云雾缭绕的现场后,一脸铁青地离开了......
传闻不知真假!只是,第二年的电子烟展上,场馆已经从夜店风变成了苹果旗舰店风,满满的科技感。
电子烟正不断向年轻圈层中的女性群体扩散。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深圳女孩一边抽着电子烟,一边讨论怎么搞钱。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为1000万。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的使用率最高。品牌的用户画像集中于18-40岁,其中40%多为女性。另一个电子烟品牌YOOZ,女性用户超过了一半。
原本为了取代香烟的电子烟,正在成为青少年的钟情之物。
贵州茅台(600519.SH)前董事长季克良说过一句话,“年轻人不喝茅台酒,那是还没到时候。20多岁还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晓得需要好酒喝。”
这句话放在电子烟上也毫无违和感。“小年轻不抽中华,那是还没到时候。20多岁只知道玩电子烟,不知道需要抽好烟。”
于是你看到,抢茅台的年轻人不少,因为玩电子烟爱上中华的小伙子也大有人在。
电子烟的出现,动了传统香烟的“奶酪”。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它又是传统香烟的好基友。
西方神学伦理学中有“原罪”的概念,指的是人类一切罪恶与灾难的根源,并将人的本性总结为三个: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利己排他。
趋乐避苦的本性,使得我们对那些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东西毫无抵抗力,比如烟、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在几秒内从肺进入血液并到达大脑,与多巴胺受体交互作用,令人产生愉悦感;大麦麦芽和啤酒中含有的大麦芽碱,同样可以激活多巴胺D2受体,让人越喝越开心。
就像“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产生的作用一样,“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语同样见效甚微。甚至有人看到吸烟引发肺癌的新闻后,还会戏谑地来上一句,“赶紧抽根烟,压压惊。”
与尼古丁带给大脑的安慰相比,未来的健康隐患好像并不在射程范围。
不仅如此,相比传统香烟,电子烟更善于“伪装”。酷炫的外形,多样的口感,高科技加持,看起来时髦又“人畜无害”。成瘾性变得隐蔽,人们的负罪感降低。加之社交属性润滑,很多烟民难以跳出诱惑。
上世纪20年代,美国颁布禁酒令,理由是酒是犯罪的根源,酗酒造成了很多家庭暴力问题。可带来的结果却是,劣质酒、地下黑市的飞速发展。
酒贩子看到其中的暴利,有人把福特汽车中间掏空,有人用婴儿车偷运葡萄酒和白兰地......与此同时,犯罪率也在上升。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尼古丁禁令颁布后,多数用户从海外或地下市场购买他们喜欢的电子烟产品,澳大利亚电子烟地下黑市出现空前繁荣。
人性的弱点,吃软不吃硬。
随着2019年相关部门要求关闭电子烟在互联网上的渠道,国内电子烟产业经历洗牌;2020年受疫情影响,近千家电子烟企业被注销或吊销。
但从一波又一波的造富故事来看,这一波电子烟潮流还将持续,离落幕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