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李文友对话沈丕安:高科技不是西医专属 中医药也要发展现代化

2021-02-02   大经中医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他是当代“最另类”的老中医。

1956年放弃保送北大的机会,报考上海中医学院,从此开始了上下求索的一生。

他是中医风湿免疫学的开创者,在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疾病领域贡献卓著,令国外西医都钦佩不已、远渡重洋拜师求教。

他多次受邀前往美国、英国、德国等地的大学传道授业,旧金山市政府还特地为他颁发了荣誉市民奖。

他开创了中医风湿免疫病“7+1辨证”方法,对风湿免疫病的中医治疗作出了超越时代的贡献。

有人说他西化得厉害,他却花费十年时间注释《黄帝内经》,对28个学说 、120个理论、1000多个观点一段一段地阐释,做了中医经典研究的“苦行僧”。

从医54年间,他在看诊之余编著和主编了18部著作,发表论文100多篇,总计超过1000万字,是当代最高产的中医大家之一。他就是现代中医风湿免疫病大家——沈丕安。

近日,大经中医CEO李文友对话沈老,从临床心得到学术思想,再到中医发展的未来,立意之深远、启发之深刻,值得所有中医同道聆听与思考。



01 放弃北大 投身中医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李文友:沈老,有段时间没见了,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咱们聊一聊中医的事儿。今天的环境非常幽美,一个江南风格的庭院。您是苏州人,从小生长的环境应该也是非常类似的吧?

沈丕安:对,我小时候前面天井就和这个环境一样,后面有大花园。

李文友:我看您的个人经历,1956年从苏州城出来到上海读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如果没记错,那应该是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招生吧。

沈丕安:这是毛主席批示,要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就在全国办了四个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就是此时创办起来的。

李文友:听说您中学毕业是能上北大的。

沈丕安:对,我是保送北大的。

李文友:您是保送北大,但后来又去读了上海中医学院,是不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我看了您的介绍,咱们家族里面,从曾祖父开始就有行医的经历,家族的传承对您当时读什么大学也有一定影响吧?

沈丕安:很有影响。我母亲讲:“你的曾祖父是中医,你的叔父是中医,我们家族里面应该出一个医生。”所以希望我能做医生。做中医、做西医她不管,正好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招生,我就跟我父母讲考中医学院。

李文友:北大不去了?

沈丕安:父母不让去北京,(因为)哥哥去了北师大以后,回不了上海,回不了苏州,回不了江南,老二又要去了,又回不来了。母亲说身边总得有一个儿子,就不让我去,只可以考上海。我到上海中医学院,他们都支持。

李文友:所以是双重因素:一是苏州跟上海本来就文化相近、地域接壤,父母希望您留在苏州附近;另一个也是受咱们家族传承的影响。


02 倾囊相授 桃李四海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李文友:沈老,咱们说说中医的家族传承。您看咱们古代,包括民国的时候,中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爷爷传爸爸、爸爸传儿子。但是现在的传承方式,根据我们的调查,用四个字讲是“难以为继”。

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年轻人择业的方向、学习的兴趣,基本上父母说了不算。以前,比方说我儿子要做什么,我说咱们家中医传承三百年,到你这不能断掉,你必须得学中医 ,因为小孩子就是要子承父命。但现在不行,现在的父母管不了。所以很多几百年的家族,就这么断掉了,以前战争动荡年代没断,到今天太平盛世,反而断掉了。

但是现在的学院派教育又没办法代替这种传承,像这种情况,您觉得有什么好的办法?

沈丕安:中医家族化的传承,现在是断代了,比如上海的张氏家族,常州的丁氏家族(丁甘仁),移居到上海后也断了,这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呢,中医传承的社会化兴起了。我带了很多弟子,要求基本是博士研究生出身,少一点是硕士出身,还有就是副高以上,带了很多。

李文友:大概带了多少人,您有印象吗?

沈丕安:我记不清楚了,还有很多外地的。

李文友:那真正能掌握您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有多少人?

沈丕安:要超过我是很难的,但我有个优点,就是会讲会写。

李文友:就是说,您能讲得出来,也能写得出来,而且我看您也非常愿意倾囊相授,所以传承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吧?

沈丕安:上海市科委说中医必须要传承,怎么办?把他们的东西录音录像录下来。3万块钱1集,市科委出了300万,由山东电视台录制,录了100集,把我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这是一个方法,然后又让我带徒弟。

李文友:我发现您还有两个德国学生,去年夏天我在上海看到的。

沈丕安:我的著作在英国出版后,他们请我到伦敦讲课,然后又去剑桥大学,又去德国慕尼黑,然后慕尼黑的医生到上海来跟我抄方。美国旧金山讲课后,美国人也带着翻译来抄方。

李文友:沈老,听您讲的这些事,我脑子里就在想。第一,您看咱们现在中医传承的方式丰富化了,既有师带徒传承,也有创新的传承方式,比如拍录像、录音等。

然后传承的对象、传承的面,也比原来广了很多,原来家族传承就咱们家这些孩子,现在传承社会化了,有您医院的学生,全国各地的学生,甚至还有全世界的学生,这对中医来讲是个好事儿。

我们说传承,是因为中医有它的特色。中医不像西医,西医的知识都是共性化的,写在指南里面,全世界都一样。中医的知识非常个性化,沈老有沈老的一套经验,有您的学术思想,所以传承特别重要。现在我们能够把原来仅仅家族式的传承,从传承的方式到传承的范围都扩大了,我觉得是个特别好的事儿。

 

03 中医必须自身发展现代化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李文友:沈老,我们都知道您是国内知名的中医风湿免疫病专家,这本身就是中西医融合的。我们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西医的概念,以前中医没有的。

我们古代的中医,没有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机、病理的认识,没有西医的自身抗原、免疫抗体这些内容,没有这样的认知。

那么我们从这个话题开始讲,现在我们都讲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没变,后面的后缀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您这么多年在临床一线从事诊疗工作,您觉得中医跟西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沈丕安:西医的一个个疾病都是有诊断标准的,而中医讲的是“证”,“证”是没诊断标准的。在治疗上,西医就是一对一、对号入座治疗疾病。中医是辨证论治,概念比较含糊,怎么理解很难讲得清楚。不同的“证”有不同的治法,用不同的药物,还必须选择效果最好的药,不良反应最小的药。

中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古代中医没有化验,只有脉诊。没有蛋白尿、血小板减少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要创新,怎么用中医老祖宗的药,怎么在临床上筛选?

所以我提倡,中医必须现代化,而不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就是中医被“吃”掉了,被西化了。中医必须要自身先发展现代化,用一系列科学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自然科学来研究中医中药。

比如我举个例子,我们自身免疫疾病抗体,类风湿关节抗体叫抗CCP(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就能引起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血管炎和肿胀疼痛。治疗上光解决疼痛是不够的,必须要解决抗原免疫复合物,抗血管炎才是正确的。

这就启发了我们要寻找抗血管炎的中药,寻找解决免疫复合物、把CCP抗体降下来的中药。我看了许多中医药理研究的书和西药研究的报道,就在寻找这些中药。

李文友:您说得非常好,现代科学的很多研究成果,无论是声光电,还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这不是西医专有的,中医也可以拿来用。像我们现在做中医的信息化、中医的人工智能,就是在不失中医本体思维的情况下,按照中医的思维来研究人体,用中医的思维来诊疗。

在不失中医本体思维之下,为什么不能引进这些现代技术为我所用呢? 声学、光学、电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这不是西医专属的。所以您刚刚讲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04 “医者意也”远不够  要发展必须找规律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李文友:沈老,最后我想聊聊我们现在做的一些工作。我们现在在做中医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前我们年轻医生学中医,学完以后在临床上应用。比方说我跟沈老抄方,然后我到临床上看病,但是看的时候,当面对一个具体患者,我不一定正好就能把我学的东西用出来。因为这种学习先有一个记忆的过程,记忆完还有一个理解的过程,理解完还有一个在临床上灵活运用的过程。

我们现在就是,把沈老的经验学习好之后,把它变成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软件。当临床上有一个患者来了,我通过我的算法,针对这个患者的情况,比如他是什么病、什么症状,年龄、性别有什么特点,然后把沈老经验里针对性的东西提供出来,这样在现场就可以马上参考、马上借鉴。

但我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质疑。中医的临床思维,很多人喜欢用一个词叫做“医者意也”,他们认为老先生在看病的时候,针对具体的患者,他的思维不是逻辑思维而是意象思维,说老中医看病经常要灵机一动,好像突然能想到一个什么方式方法,说这样一种思维是模拟不了的。

我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我觉得中医临床思维,从病、症状到症候,然后辨证论治,再到立法、处方,这个过程基本上应该是一个逻辑思维。

这个过程中,因为你有什么样的病、什么样的症状、你的检查报告里面的数据是什么,你是蛋白尿高还是什么,然后我参考这些来制定治法、方药。

所谓的“灵机一动”可能是说,我给这个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治疗后效果不好。反过来我又看到了一些以前没发现的细微的症状表现,所以对诊疗方法做了一些完善、补充和改变。

这个所谓的“意”,我认为它也是“法”,只是它可能是补充性的,是原来没被发现的。所以我们始终在想,中医的临床思维到底是不是可以被计算机模拟?

我想请教您,就以您治疗风湿免疫病的经验,它的诊疗过程、诊疗思维到底是不是以逻辑思维为主,是不是可以言传?

沈丕安:“医者意也”是张景岳提出的。张景岳是临床大家,他创新了许多方子。他是进士出身,在朝鲜当官,年轻的时候辞官回家。

李文友:真的是不为良相,却为良医。

沈丕安:他回到老家绍兴做医生,写了《景岳全书》《类经》这些。他是明朝很有成就的名医,有传承、有创新。但是中医的“医者意也”是不够的,一定要找规律。我的书一直就是在找这种规律性,而不是宏观的、方向性的。

李文友:我也不太认可把中医变成玄学,好像这种东西不可琢磨、不可言传、无规律可循。

沈丕安:这是佛,佛是没有中医的,中医是跟道结合的。孙思邈是道士,葛洪也是道士。《肘后方》青蒿治疟,青蒿就是葛洪提出来的。葛洪有他的道馆,是伟大的道医,孙思邈也信道。

李文友:今天我们讲中医临床思维,您的辨证、辨病、辨症状,就是您的临床思维。

沈丕安:还有就是化验、检查,通过检验单的数据,找出中医的治疗方法。

李文友:把这些结合起来,在临床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就是您的经验,它是个规律,是个逻辑思维,完全是可以计算机模拟的。

沈丕安:可以的,我找到了治疗蛋白尿效果最好的药,就是山豆根,找到了解决血小板问题最好的药就是商陆。

李文友:所以如果来了一位患者,他有蛋白尿,我们就给他用这个药,那剂量怎么控制呢?

沈丕安:这个要搞复方,蛋白尿用山豆根会有不良反应。搞复方的目的就是增效减毒,君药就是主药,治病的;臣药是辅助的、增效的;佐药是减毒的;使药是引经的。

李文友:这也是您对君臣佐使一个新的发挥。好,咱们聊得差不多了,沈老也很辛苦了,咱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了。

沈丕安,高科技,中医药,现代化,西医,经验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