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诊疗制度强化了对广大患者权益的保护,却忽视了医生这个群体也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自己生活普通人。医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也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导读:
“医不自医”的情况暴露了医疗行业的“内卷化”,四个医生的猝死着实令人心痛,但更令人寒心的是他们猝死的关注度远远不及一个“网红”的离世,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最近,一系列令人心痛的猝死案件悦然于眼前
2021年1月5日,知名时尚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不幸猝死,年仅27岁,她死后,无数粉丝纷纷哀悼,她也一度上了热搜,然而四个医生的连续猝死却鲜为人知:
2020年12月8日,河南汝阳县中医院外科医生李晓宁,猝死在家中,年仅41岁;
2020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硕士导师、国际医疗部副主任章琦医生,在上班途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0岁;
2021年1月11日凌晨,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跃进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献忠,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享年55岁。
2021年1月1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叶雄医生不幸猝死,年仅39岁。
逝者已逝,生者警醒。四位医生正直青壮年,本应是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好年华,却无声无息地倒下了,令人悲痛万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是周恩来总理在慰问因公殉职的公务员家属时所提出的。那些可敬的人都还正当年却骤然离开了人世,实在令人惋惜不已,但也在无意识中反复警醒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关注健康、珍惜生命、珍敬畏生命。然而一系列的猝死事件背后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探讨——同样都是猝死,但显而易见,明星猝死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医生,这样真的合理吗?
显然,明星猝死的显著性要远远高于医生,换句话说,明星自带粉丝效应,知名度远远超于医生,所以明星猝死事件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雅鲁藏布江女人”小雅的突然离世引得粉丝的纷纷哀悼,一片哗然。相比之下,李晓宁医生因“过劳死”去世,倒像似一粒水滴悄然落下,毫无声息得被人们逐渐遗忘,仅仅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便无人问津。作此对比,并不是要求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地位一定要在人民群众心中所高于网红;要被人爱戴,受人吹捧。只是身为医生,看到同行前辈如此,难免心中悲戚,不寒而栗。
如此强烈的对比,不禁令人心寒。医务人员本是最了解健康的群体,但却为了守护大我,不得不牺牲小我。太多的医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他们常常忙于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高强度工作,超负荷运转。眼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猝然倒下,实在令人心痛。
曾几何时,他们32小时连续手术,累瘫在手术台边;他们连续工作3个日夜,医生崩溃坐在地上大哭。毫不夸张的讲,一些临床的医护人员像被鞭打的陀螺,永无休止的转动,难以将息。不知何时,医生似乎成为了“过劳死”的高危人群,急诊、外科、骨科、神经科、妇产科等重点科室,也成为医生过劳死的“重灾区”。“过劳死”已经逐渐成为了扼杀年轻生命的无形杀手。但令人寒心的是医护人员频繁猝死的关注度远远不及网红明星。不禁引起反思,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念有待更正和重新树立。
或许,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医生虽然被称为“白衣天使”,担负救死扶伤的重担,但是他们也是普通人。医生的频繁猝死,表面上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大所导致,但是深层想想这跟我们目前的医疗制度不成熟,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诊疗制度强化了对广大患者权益的保护,却忽视了医生这个群体也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自己生活普通人。医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也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医护人员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因为身披白色“战袍”才会成为我们的战士,用平凡成就伟大。所以我们更不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绑架。将心比心,要把医护人员当成普通劳动者去一视同仁的看待,把保护医生的权益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畴,对医护法定公休时间进行核算考核,对未达到休息时数的医护人员要强制补休。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更是为了保证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为医生的过度劳累,休息不足很有可能导致对患者的误诊、误治,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这样的错误,又有谁来买单?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应该加大对医生猝死事件的宣传,一方面医生为工作而死,是敬业的典范;另一方面这么年轻就死了,显然这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我们鼓励大家像医生学习,学习的是他们的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精神;但并不鼓励大家不顾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以透支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一个劲儿的拼命学习、工作!我们的确要努力学习、刻苦工作,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健康。一个好的医生,能救人,也能救己。身为医生竟然猝死,这不应该大力宣扬,因为医生毕竟有医学常识,大家是否想过,如果医生自己的健康都难以得到保证,这绝不仅只是给医生自己带来巨大损失,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潜在风险。我坚信,每一位医生都奉行“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的准则;身为医生,甘于为工作牺牲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但是无私奉献的先决条件,是要好好活着。
另外,审视当下,这种“医不自医”的情况也暴露了医疗行业的“内卷化”的严重性,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想要立足发展,就必须拼命努力,其他的无暇顾及,也无法顾及。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医生们的工作压力倍增,数以万计的白衣战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谁没有自己的亲人,谁不知道平安的可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和时间赛跑,同病魔决战,与死神较量,他们毅然决然告别家人,挥别家乡,义无反顾冲上火线,冲上战场!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这群“白衣天使”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他们的初心和使命。
因此,如果患者能对医生多一份感激与支持,多一份理解与包容,那么这也有利于在无形中减轻他们的心理社会工作压力。良好的医患关系,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医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节约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成本,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可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好事。医患之间,如果没有的信任危机,双方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共同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将是大有裨益。当医患关系不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相信到那时,医院这个被视为人道圣洁的场所会洒满阳光,微风和煦。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这世间的美好仍有许多:朝晨簇新的阳光,晚风扬起的衣角,人间四月的山花,夜里明灭的星辰,都待你我去一一探索。时光蹁跹,2020落下帷幕,无论遗憾惋惜与否都无法复返;2021年的篇章已经悄然开启,我们大家再次迎来新的一页,新的一年,让我们大家一起关注健康,快乐生活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