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患者 | 仁济多位“被隔离”专家成功“云看诊”

2021
01/28

+
分享
评论
上海仁济医院
A-
A+

为了尽可能保障患者正常就诊,在医院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云门诊”火速上线了。

1月21日,因疫情防控需要,仁济医院西院实施闭环管理,多位知名专家因在西院看过门诊,按照防控规定,必须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

这些专家的号源一直非常紧张,此次被隔离14天,那些需要长期门诊随访和治疗的,亦或是好不容易预约到号的患者该怎么办?成了专家们在隔离期间心中最深的牵挂。

为了尽可能保障患者正常就诊,在医院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云门诊”火速上线了。



如果没有被隔离,1月26日本该是消化科主任医师马雄在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出诊的日子。

在上海本地,许多老患者和马雄已经建立了多年的“革命友谊”,患者群等线上随访手段相对成熟,这次隔离对本地患者影响并不大。而对宁波的患者而言,原本每个月仅有一次面诊机会,能当面与上海专家交流病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为此,马雄在与仁济医院宁波医院沟通后决定,开创一种新型的“云门诊”服务:在当地医生坐诊的前提下,他通过视频在线上加入问诊,共同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案。这种全程实行专家线上、助手医师和患者线下的“二对一”高配看诊服务,是全国首创。

26日上午,马雄在隔离酒店,通过无线5G视频查看了仁济医院宁波医院患者的CT和化验报告,并与当地医生共同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受到患者的好评和欢迎。

宁波患者秦女士高兴地表示:“原本听说仁济医院西院因疫情防控闭环管理,我心里还非常担忧。不仅是因为自己随访的时间会被延后,也担心医护人员的安危。这个‘云门诊’又让我见到马主任了,很开心!而且,虽然是通过网络看诊,但这个不用操作手机,也不用去上海,我只要自己来医院挂号就行,不用再麻烦家人了。”



无独有偶,早在1月23号,胸外科主任医师赵晓菁就连同医务二处、信息科和特需门诊等部门,决定在隔离酒店为患者提供“云门诊”。经过前期设备调试,赵晓菁的“云门诊”也在1月27日上午8点准时开诊了。

22名经过精准预约挂到号的患者,按时有序的完成了就诊的全部流程。而经过确认需要住院手术的患者,也在线下助手医生的帮助下,有条不紊的办理了预约入院手续,将在赵晓菁解除隔离后的第一时间安排手术治疗。

隔着小小的屏幕,赵晓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看影像学资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解读磨玻璃结节……严谨的专业态度和一贯的幽默风趣,安抚了多位“因磨色变”的患者和家属。在外院体检查出磨玻璃结节后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的林先生,在经过赵晓菁的确认短期内不需要手术后,喜极而泣,感叹终于可以过个安心年了。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今天到赵晓菁门诊就诊的,还有一位79岁的张阿婆。阿婆一进到诊室,就和屏幕里的赵晓菁打招呼,“哎呦赵医生,侬哪能戴了眼镜啊,穿的西装笔挺和平时老伐一样的,认都认不出来了……”原来阿婆是赵晓菁的老病人了,从第一次早期肺癌手术至今已经快20年了,随访期间,因再次发现早癌和胸腺瘤又动了2次手术,这次是来常规复诊的。阿婆说,“虽然遭了赵医生三次‘毒手’,但还好遇到他,幸运的活到现在。”隔着屏幕,赵晓菁和阿婆互拜了早年,约定了下次复诊的时间。

——————

——————

据悉,“云门诊”除了通过清晰的视频在线上实现“医患面对面”,身在隔离酒店的专家还能调阅患者在本院的所有病历资料,包括CT影像和化验报告等各种检查结果,线下诊室的助手则将患者在外院的其他检查报告通过微信等途径传输给专家,为各项医疗决策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强大助力。

患者在通过预约后,仍采取传统的来院就诊模式,无需借助智能手机和各类软件,就能与专家有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方便了老年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仁济医院,云门诊,专家,看诊,隔离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