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数据盘点:2020年全国动物试验机构数量达1665家
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动物实验机构数量达1665家,同比增长4.52%。
其中仅具有动物使用资质的机构1282家,占比77%,仅具有动物生产资质的企业186家,占比11%,同时具有动物使用和生产资质的机构197家,占比12%。
一、发展背景
动物实验研究是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重要手段之一,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在开展临床试验前,可为医疗器械能否用于人体研究提供支持,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及使用者的风险,并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2016年6月1日实施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前,申办者应当完成动物实验在内的试验用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2019年4月1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原则》明确了动物实验流程,结束医疗器械动物实验长期无规可循的局面。
在地方层面,我国动物实验监管也日益受到重视。截至2020年底,已有北京、云南、湖北、广东、吉林、黑龙江等六个省市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先后发布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地方条例。这些地方法规的发布实施对加强各地区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工作,提升实验动物这一科技基础支撑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各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
经过40余年的实验动物品种培育和引进,目前中国常用实验动物及实验用动物有30余个品种、100多个品系,年使用量接近2000万只,已成为国际第二大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国家。自主培育的小鼠品系有615小鼠、TA1小鼠、TA2小鼠、T739小鼠、NJS小鼠、无毛鼠、KM小鼠等。同时,通过对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的驯化,建立了自主培育模式动物品种:小型猪、东方田鼠、长爪沙鼠、中国地鼠、灰仓鼠、灰旱獭、小家鼠等。在CRISPR-Cas9等新基因编辑技术引领的新一轮动物基因工程研究热潮中,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率先报道利用基因编辑对大鼠、犬、猪、猴等动物进行模型研制的成果。预计未来,实验动物模型对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支撑作用将越来越大。
二、各省排名
省级排名
2020年,北京市共有200家动物实验机构,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广东省分别以181家、158家排名第二、第三;其次为上海市(135家)、山东省(115家)、浙江省(94家)、四川省(86家)、河南省(71家)、湖北省(52家)、河北省(46家)。
城市排名
2020年全国实验动物机构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市以200家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市、广州市分别以135家、90家排名第二、第三;其次为成都市(70家)、南京市(50家)、苏州市(46家)、杭州市(43家)、重庆市(43家)、济南市(38家)、天津市(38家)。
市辖区排名
2020年拥有实验动物机构数量前十的市辖区中,上海浦东新区以47家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昌平区分别以41家与36家排名第二与第三;其次为北京大兴区(35家)、广州黄埔区(32家)、北京朝阳区(28家)、成都武侯区(26家)、南京鼓楼区(20家)、上海徐汇区(18家)以及苏州工业园区(15家)。
三、机构获证数排名
从机构获证数目情况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拥有11张许可证,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分别以10张、9张排名第二、第三;其次为福建医科大学(8张)、广州中医药大学(8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8张)、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6张)、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6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6张)、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5张)。
在获证数量前十的单位中,八家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两家为企业。我国动物实验机构大多数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依赖程度较高。
四、结语
2020年,我国实验动物机构数量同比稳步增长,相关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但目前我国动物实验机构的发展仍旧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动物实验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拥有全国47.39%的机构数量,仅上海浦东新区的机构数量就超过了全国22个省份。二是生产机构数量少。目前我国拥有生产资质的实验动物机构仅有383家,仅占总量的23%。
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实验动物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在未来,我国实验动物将向“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更好的服务科研和生物医药行业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众成医械研究院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