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8时许,北京市核心区下发开展区域内核酸检测的通告,定于1月22日至1月23日分批次组织区域内核酸检测。
▲接到紧急通知后,医务处、护理部、感染管理处、医学工程处、后勤保障处、工会、西单院区事务管理处以及内科、外科、妇儿、五官、门急诊、西院党总支连夜部署协调,安排人力物资,做好保障工作。
在通告公布前10个小时,北京协和医院就已接到任务,要组建核酸采样队分别前往核心区5个采集点进行社区核酸采样。医务处、护理部、西单院区事务管理处马上通知各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分头联系,迅速组建了一支160人的采样队伍。核酸采样队领队、医务处副处长常青告诉记者,“医院就是一个大家庭,各科室齐心协力,不管什么时候接到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就是协和速度。”
▲ 吴文铭副院长及医务处、护理部、医学工程处、工会、宣传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第一批出发的队员们送行(右滑查看更多)。
第一批核酸采样队出发时,东方初晓,吴文铭副院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都早早地到现场为队员们送行,希望队员们发扬抗疫精神,展现协和担当,圆满完成任务。
本轮采样,北京协和医院不仅要出人力,还需要准备相应的采样和防护物资,如病毒采样管、咽拭子、从头到脚的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等。每采集一例就要消毒一次,每隔三个小时就要换一身防护用品。医学工程处副处长周君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接到通知后,我们就一直跟多部门沟通,到凌晨12点半才基本确定分几个采集点,每个点采集样本的数量,每个点要派多少名采样队员。我们粗粗估算了一下,防护用品需要准备几千件,采样相关耗材需要近6万件。因为采样方式的特殊要求,还需要人工配比分装几万个核酸检测咽拭子。”
▲医学工程处近20人21日通宵准备物资。
这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医学工程处的微信工作群通宵闪烁不停。“我们到了,先分装咽拭子”“我也进医院了,我来准备防护用品”……医学工程处的同志们齐心协力,争分夺秒,终于将所有的物资在八点前准备完毕,为出征的队友做好了万全的保障。
▲为了及时查看采样队的通知,采样队队员邹垚设置了一连串闹钟。
邹垚是一名年轻的儿科护士,同时也是抗疫“老兵”了。她曾驰援武汉,也是护理应急梯队中的一员。“我是21日晚上接到护士长的通知。”接完通知后,邹垚不敢睡,一直等着具体的出发时间,“后来就干脆定一个6点多的闹钟,再每隔半小时响一次。我怕睡得太香了,错过了出发的消息。”
▲采样工作前,眼科举行了紧急培训。
自疫情暴发以来,团委书记、眼科主任助理赵潺副主任医师就多次参加门诊电话咨询、方舱门诊等志愿者服务。1月22日凌晨5点,熟睡中的赵潺再次接到主任的电话。“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采样队的工作,有些小激动。在出发前,我也特意参加了科室组织的关于采样流程和个人防护的临时培训。很高兴能再次为抗疫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医务处王颖老师今年就要退休了,她多次主动请缨承担抗疫相关工作。“抗疫大多是突发工作,时间急、任务重,同事们都特别辛苦。我也想在退休前再分担一些任务,为医院和国家作一些贡献。”王颖是22日凌晨0点10分接到通知的,接完电话,她就赶紧找纸和笔把任务记了下来,“采样队的事儿,一点儿都不能忘”。6点20分,她早早来到医院布置工作,并作为领队在采样点奔波了一整天。在她的统筹沟通下,只有7个大帐篷的简陋采样点里有了电暖气、热水、午饭和凳子,采样队的工作效率也更高了。
▲从清晨到深夜,采样队圆满完成任务。
从清晨到深夜,160名采样队员先后奔赴采样点,一棒接一棒,以耐心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规范的操作,展现着协和服务特有的质量和温度,共计完成采样近4万人次。“我们的队伍经验丰富,流程通畅,配合默契,采样速度非常快。户外虽然冷,但工会准备的暖宝宝和巧克力管够;采样点虽然连镜子都没有,但有同事专门审核每个人的防护穿戴是否严密;来采样的人虽然多,但特别配合,而且看到他们口罩后的笑脸和谢意,我们心里也暖暖的。”协和人充满了干劲。
▲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发来了感谢信。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协和人又一次白衣执甲,无私驰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的抗疫精神,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协和力量。
文字/干玎竹 陈明雁
图片/孙良、北京协和医院提供
编辑/干玎竹
主编/陈明雁
监制/吴沛新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