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常难以明确血小板的输注时机。输注储存的血小板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疗法,输注效果取决于供体以及处理和储存方式。与之相关的大多数围术期实践指南,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一般认为,经皮穿刺等小手术可接受的血小板为≥20×109/L,腹部手术时血小板应≥50×109/L,神经系统和眼底手术时血小板应≥100×109/L。不过,这些数字仅是推荐的极值,实际生理阈值可能更低(表1)。有研究发现,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患者,即使血小板≥100×109/L,早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预后更好。然而,2016年发表于Lancet的PATCH研究表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发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患者可能因血小板输注而受到损害。总之,由于缺乏出血风险评估标准,无法快速准确鉴别止血障碍的病因,最佳的血小板治疗应用常常受阻。
2021年1月,Anesthesiology杂志在线刊发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三位学者联合撰写的临床焦点综述,就围术期血小板输注的指南、生理学证据和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