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的乘风破浪史》之基础篇:国际手术操作分类发展史(下)

2021
01/25

+
分享
评论
临床DRG
A-
A+

众所周知,区域内已使用或按要求更换为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和手术操作编码是DRGs分组和付费正确的基础保障。DRGs分类过程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需要对疾病的诊断和操作进行编码,通常以“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为基础。 

此外,DRGs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全国推广时需配套出版相关技术标准。而我国的CHS-DRG就明确表示使用国家医保版《医疗保障疾病诊断分类及代码(ICD-10)》和《医疗保障手术操作分类与编码(ICD-9-CM-3)》等技术标准。 

基于此,在大概了解了DRGs的发展史后,本文就再延伸扩展为大家分享国际疾病分类、手术操作分类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推进DRGs建设。

(小编有话说:前面,《DRG的乘风破浪史》通过扩展篇(上)为大家分享国际疾病分类(ICD)百年发展过往及ICD-10在中国的发展,今天我们接着讲推行CHS-DRG的手术操作分类发展历程。)

国际手术操作分类的发展历程

ICD的产生及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国际疾病分类并没有手术分类,但随着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以及对医院病案信息加工的深入,使得人们认识到,需要有一个编码系统作为国际疾病分类的补充。

因此,WHO在意识到各国对于医疗手术操作分类的需求后,于1971年成立了国际工作组,由美国医学会负责召集会议,研究比较各国手术分类方案。

根据1975年WHO修订会议和1976年世界卫生大会的建议,WHO于1978年出版了试行的国际医学操作分类(ICPM),它是ICD-9分类的一个补充类,包括诊断、检验、预防、外科手术、其他治疗和辅助过程等,但此后WHO并未对它进行更新。

因此,各国根据本国需要研发符合各自国情的手术操作分类系统,如:德国幵发了《医疗操作分类编码》,简称“OPS”;英国开发了《外科和手术与操作分类》,简称“OPCS 4”;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也均幵发了适合本国使用的分类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根据各方面的需求,组织了很多学术组织对ICPM又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并出版了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ICD-9-CM-3)。因ICD-9-CM-3是在ICPM的第五章基础上进行细分,所以得到了WHO的认可。

ICD-9-CM-3在中国的应用及推广

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 ICD-9-CM-3)作为住院病案首页中手术与操作分类代码的填写标准,在我国已也应用了30年左右,无论是在医疗研究、手术操作信息收集整理、还是在医疗付费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北京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通过实践及对ICD-9-CM-3分析后,认为ICD-9-CM-3适合国内手术操作临床方面的应用,建议在我国推广使用ICD-9-CM-3。经原卫生部同意后,我国从90世纪开始引进美国版ICD-9-CM-3。

北京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于1991年将 ICD-9-CM-3 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医院疾病及手术操作分类应用手册》,其中手术操作分类仅有类目,没有具体说明。

1993年北京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以英文版 ICD-9-CM-3(1985年、1986年、1987年)为蓝本,编写出版了《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临床修改本第三卷》。

2001年11 月20 日,原国家卫生部卫医发[2001]286号《关于修订下发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明确要求“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要采用 ICD-10 和 ICD-9-CM-3”。

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翻译了2005版 ICD-9-CM-3 。

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刘爱民作为主编编译并出版了《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CD-9-CM-3)(2008版)》,该版本共17章。

在应用三年时间后,2008版的分类已无法满足临床应用,需要尽快进行更新,于是2011年原卫计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基于 ICD-9-CM-3 2008版进行修订,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 ICD-9-CM-3 2011版》,该版本共18章。

因国内手术操作分类代码缺乏维护机制,2011版发布后一直未发布维护更新版本,2017年原卫计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以北京、上海、广东的 ICD-9-CM-3 为蓝本,参考其他省市的 ICD-9-CM-3 字典库,发布2017年维护版。

同年的12月,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原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批准发布了《T/CHIA 001-2017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团体标准,卫生健康委通知该标准作为《GB/T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的配套标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本着满足医学技术发展和临床实际需要的目的,2018年国家卫生健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了《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1.1》和《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1.1》,要求使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开展医院绩效评价的地区应当使用临床版ICD-10和临床版 ICD-9-CM-3 。

2019年4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全国三级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通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含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要规范使用2011年修订版住院病案首页,全面启用《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和《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全国统一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另行印发),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疾病编码统一和手术操作编码统一。

2019年6月国家医疗卫生保障局遵循 ICD-9-CM-3分类及编码规则,发布了ICD-9-CM-3医保版。

了解了手术操作分类在中国的大致发展后,我们再以ICD-9-CM-3医保版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国家医保版 ICD-9-CM-3标准

在我国引进ICD-9-CM-3编码系统后,在实际应用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过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医院仅使用到细目层面,有的在细目下进行无序扩充,而这一扩充因对细目含义理解错误造成编码错误或扩充错误,使得在使用方面处于混乱局面。为便于数据分析,以及各医院间横向比较,统一编码结构成了唯一途径。

手术操作分类是医疗保险框定管理单元、落实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手术操作编码是医保业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疾病诊断分类与编码,对提升医保业务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医保业务管理效能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医疗保障局为做好信息标准化工作,安排业务标准小组对国内各统筹地区手术操作编码使用现况、不同版本编码的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业务标准小组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ICD-9-CM-3)》给出的规则,遵循“科学性、适用性、公允性”的基本原则,融合现行各个手术操作编码版本的优点,起草了国家医保版 ICD-9-CM-3标准。

该标准收录了 890 个手术操作亚目、3666 个手术操作细目和 13002 个手术操作条目,且以包容性强、融合度高为主要特征,方便各地原有编码标准的对接和转换。此外,国家医疗保障局还建立了医保业务相关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将广泛吸收使用者的合理化建议,不断维护、更新和修订此规范。

手术操作分类是医院病案信息加工、检索、汇总、统计的主要工具之一。无论是在医疗、研究、教学、管理,还是在医疗付款、临床路径、医院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手术操作分类同疾病分类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全国实行统一的ICD-9-CM-3 版本,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分组器识别准确性,更有利于推行DRG收付费,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 小编有话说: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后续内容,若文章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望大家及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淼,于广军,刘海峰,刘永斌,孙佳琪.基于ICD-10编码应用的疾病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05):42-44.

[2]张萌,廖爱民,刘海民,崔胜男,刘爱民.ICD-11与ICD-10分类体系的对比研究[J].中国病案,2016,17(06):21-24.

[3]杨兰,于明,王婷艳,宁温馨.计算机辅助ICD-10编码系统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16(12):28-32.

[4]杨兰,于明.ICD-11的模型与修订进展[J].中国病案,2015,16(05):20-24+61.

[5]杨天潼,尤萌.国际疾病分类(ICD)的发展史[J].证据科学,2014,22(05):622-631.

[6]温赟. 疾病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2.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住院病案,DRGs,基础篇,国际,手术,医保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