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师道永传,深切怀念陈顺乐教授!

2021
01/25

+
分享
评论
上海仁济医院
A-
A+
 
 

 

诲人不倦  师恩如海


 

获悉老师离世的噩耗感到非常的悲痛!尽管您病重住院,病情反复,我们一直期待奇迹发生,期待您能重回到我们中间,能再次带领我们一起为您热爱的风湿病学事业奋斗。但遗憾的是您还是离我们而去,再也看不到您伟岸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我再也听不到每天见面时您那亲切的问候声:“小鲍,你好吗?”此时此刻,无尽的思念涌上心头,过往您对我的教诲历历在目……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选择风湿病学专业时有些犹豫,因为那时国内的风湿病学科建设刚刚起步,而我对风湿病学也几乎一无所知。是您高瞻远瞩地给我描绘了仁济医院风湿病科发展的蓝图,展现了美好的远景,使我毅然地选择了风湿病学作为我的临床研究专业,您是我走上风湿病学临床及研究之路的引路人。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您每周都会给我们学生讲授风湿病学的最新进展,尤其当您参加国际会议回来,更是第一时间组织我们学习。您说,国际会议上报道的内容更新,要比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早1到2年报道。您谆谆教导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风湿科医生,要通读、读懂经典风湿病学原著:primer on rheumatology、textbook of rheumatology 等,这样才能打好扎实的基础。能成为您的学生我深感幸运,您优良的学风使我们学生受益终生。 

您爱学生如自己的子女。当时尽管学科刚建立,医生少,工作多,您还是想方设法为我们联系出国深造的机会,让我们能尽快、尽早的成才。为了使我们能在医、教、研均衡发展,您为我们制定了发展方向。您高屋建瓴地给我们讲:学科的建设一定要临床、科研同步发展,学科间的竞争主要在于科研能力的竞争,只有重视科研才能促进学科发展。在您的指导、关怀下,仁济风湿科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取得了学界认可的成就,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风湿病学研究中心。您的学生们也逐渐成长为学科的中坚力量。没有老师您的胸怀大志、无私奉献,就没有仁济风湿病科的今天,也没有您的学生们如今取得成绩

师恩如海,无以言表。我们将永远缅怀您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永远铭记您的教诲,将您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

恩师安息吧!

仁济医院风湿病科  鲍春德


 

师恩如山  永世不忘


 

大山含悲望鹤去,春水鸣咽颂师恩。陈顺乐教授走了,日月同悲,群星落泪。他不仅是我国风湿病学奠基人和我院风湿病科的创始人,也是影响我一生的恩师。我敬仰他,怀念他。

回忆当初,第一次见到陈顺乐教授时,我还是二医大本科的一个懵懂学生。当时陈教授给我们讲授内科学中有关临床免疫及风湿病学的相关内容。他的讲课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从独特视角引导学生从基础研究疾病机理的角度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这使我对内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彻底改变我以前认为临床医学主要为经验科学的想法,恩师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临床免疫及风湿病学的兴趣。

毕业前夕,我决定报考二医大的临床免疫学硕士,并如愿以偿成为陈教授的研究生。学习期间,我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诊断研究”。这项研究不但使我熟悉了多种风湿病临床诊断及处理,同时也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实验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对陈教授所传授的以基础研究结合临床实践的研究策略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为我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研究生毕业前夕陈教授又提出全新的、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前沿和大胆的课题:建立分子克隆技术平台来研究相关的自身抗原系统。这是在我们学科既往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全新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在今天看来这是个战略决策,对学科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当时这是一个争议大、风险高的研究方向。对于一个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撑的临床研究室,开展这样一个前沿课题,大家当时不是很有信心。陈教授力排众议,果断决策。他说:“我们倾家荡产也要做成这件事情”。之后,每当我们屡战屡败、灰心气馁的时刻,陈教授总是神定气闲,一次次来到我们实验桌前鼓励我们,他坚信我们一定会成功。最终我们团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内首先克隆表达了一系列风湿性诊断相关的重组抗原,并发现了某些疾病所识别的特异性抗原表位,在国内风湿病学领域引起很大反响,为以后学科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毕业后跟随陈教授工作的三十余年期间,见证了学科在他的领导下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从国内舞台走向国际舞台的辉煌。目前,已有一批青年医师像我一样得到了他和诸位前辈同道的精心培养,形成了很好的临床和科研团队,在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学科向前发展,诊治着更多疑难杂症患者。我相信仁济风湿病学科一定会坚持和发扬陈教授所倡导的学术精神,秉承他的治学理念,在风湿病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

仙人已过蓬莱阁,德范犹香启后人。师恩如山,永世不忘,化痛为志,化悲为力,化幸为信,化恩为行,恩师一路走好!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恩师的为人师表、自强不息、诲人不倦、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奋斗!

仁济医院风湿病科  沈南


 

高山仰止  追思难止


 

在这个史上最漫长的阴霾笼罩的冬天,我们痛失尊敬的前辈老师、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仁济风湿的icon,陈顺乐教授。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高山仰止、追思难止。

在我眼中,陈教授最突出的过人之处有三点。

第一是他的大局观。晚辈们曾经在私下议论,开创仁济大内科的两位宗师黄铭新教授和江绍基教授——他们的学生们后来开疆拓土,分别建立和完善了大内科的各个三级学科,陈顺乐教授在其中不算是最聪明、最出挑的弟子,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具战略思维的。风湿病学作为最晚成的内科学分支,四五十年前籍籍无名、一穷二白。回忆起当年他的老师交给他临床免疫学最新进展文献时的情形,至今还能想象和感受到他挑灯夜战、研读编译的兴奋。他前瞻性地规划了临床科研两手抓的学科布局,如今仁济风湿临床是全国综合性医院中最大的风湿经济体之一,而风湿研究所则是蜚声海外的风云团队。

第二点是他的综核之才。陈教授算得上是MDT运用大师,尽管当年还没有这个华丽的词。他的大查房和门诊,针对疑难复杂病例,往往请到各个相关学科的翘楚,最后由他折衷是非、洞若观火。好比是位好客而高雅的主人翁,能请到各路高朋、济济一堂,每位都觉得礼遇有加、分寸有度,愿意竭忠尽力,最后问题解决事情办成。这种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大概就是当年胡曾治军中特别强调的“综核之才”吧。

第三点是他的坚忍不拔。陈教授做事往往百折不回,我们都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凭着他这种坚忍之气,最后居然成功,应了那句“取势甚远,成功者大”,其中贯穿着的大约就是这无比的坚忍。

追思前辈的精神力量,仿佛如常驻心中的不可战胜的夏天,帮我们渡过这漫漫的凛冬。

仁济医院风湿病科  叶霜


 

师恩似海  师道永传


 

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总是会让我忘了时间的存在。直到这一天,我意识到,我的导师陈顺乐教授,再也不能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兴致勃勃地和我讨论学科的发展;不会再一字一句修改我的稿件和幻灯;他甚至不肯再给我一次,为他从轮椅上站起来点赞的机会…… 

2021年1月23日,在病床前伫立许久的我,放开了他依然有些许温暖的手。而往事,一幕一幕萦绕于心。 

从走进仁济面试,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风湿“南派”领袖陈主任,直至他微笑颔首接纳入师门,成功从血液科医生转型为风湿病专业的研究生;从跟随他门诊,看到老教授无比细致的问诊查体,以及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敏锐和无尽耐心的开导;从和他一起参加学术会议,他把我们介绍给国际风湿病科的名家,会议间隙带我们去喝咖啡、看电影……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和感动,都记载在和他一起的时光影像里。 

2010年,是仁济风湿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仁济风湿病科主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技术”课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陪陈教授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1月的京城银装素裹,料峭冬寒,我的心里却充满了热情。当我帮他捧着沉甸甸、红灿灿的获奖证书时,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涌上心头——这份荣誉,承载了他31年的呕心沥血,也凝聚着仁济风湿所有兄弟姐妹的不懈努力。 

如何让患者像正常人一样,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一直是陈顺乐教授苦苦追求的目标。SLE患者的妊娠曾经是风湿病领域的难题,陈教授组织了和仁济妇产科的多学科合作,帮助众多患者如愿以偿成为母亲。今天,我接过了他手中的这根接力棒,致力于结缔组织病患者复发性流产的研究,开展MDT门诊和临床研究,为每一位患者和家庭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每当看到妈妈们寄来可爱乖巧的宝宝照片,医生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那一刻,我更深深认同了他的执着。

时光从来不曾停留。但我会怀念,我的老师殚精竭虑的每一刻;我会珍惜,与仁济风湿同在的每一天。

国医无双,心系仁济;大师有义,爱满风湿。

仁济医院风湿病科  吕良敬


 

相见与怀念


 

有些人,注定会影响你的一生。

这一天,我挚爱的导师——陈顺乐教授永远离开了我。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看着老师安详地躺在病床上,双手已然冰凉,我的泪水再也无法止住。

还记得1997年的那个春天,我参加了仁济风湿的研究生面试,第一次面对老师睿智的目光和和蔼的笑容,我想:以后就做个风湿病科医生了。从那时起,第一次出诊,第一篇论文,第一个奖项,第一场大会发言,第一次国际交流......无数医学生涯的第一次都在您的陪伴下实现。可是,今天以后,身后再不会有您充满鼓励和温暖的注视。

老师一生,致力于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开拓了风湿病学事业的无数第一,被誉为“中国狼疮之父”。2000年,老师当选为亚太风湿病联盟主席,是APLAR的第一位中国籍主席,我有幸成为您的兼职秘书,参与众多的外联事务。上任初期,联盟内部矛盾重重,委员们对中国人担任主席缺乏信任。您字斟句酌地回复大家的意见,鼓励和提携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走上国际舞台,并用自己的才华、正直和宽容感染了大家,让APLAR的核心成员更加团结和谐。您当年帮助过的年轻人,刘泽星、栗占国、孙凌云、沈南等等,如今都在风湿病学领域各领风骚。每一次国际会议,我帮您准备的日程里都排满了各种会面、讨论和访问;任何场合,您都在宣传和介绍中国的风湿病现状和发展。您的努力和坚持,让中国风湿病学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

老师常说:“要抓紧时间”。他的事业从50岁后才开始,60岁时让仁济风湿病学科长足发展,70岁时带着中国风湿病学走向世界,80岁时规划要让中国风湿病学成为世界一流。您用超前的理念架构了完善的风湿病科发展体系——风湿病友会、GROPEC多学科群建设、狼疮基金会、全生命周期管理,很多已经成为今天的热点,而很多,还在等着我们去实现。

您出国可以不倒时差,下了长途飞机仍然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多少次,我跟随您出行,惊讶羡慕之余何尝不是深深的叹服,您的坚韧和耐力,背后都是殚精竭虑和呕心沥血。

今天,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因为同姓,每次和老师一起外出,常常有人会问:“你们是亲戚吗?”老师总是会心一笑,说:“这是我的小女儿。”我心中便会一阵窃喜。您指点我职业礼仪、带我光顾您喜欢的点心咖啡、送我唱片书籍……师恩如海,亲情如山。

从今以后,这种温馨的时光便不再有。

您走了。我忽然茫然起来,仿佛一种安心的存在消逝了。可是学生也瞬间清醒,从此您的学生们要自己前行,沿着您指引的路,走向更远的方向。

仁济医院风湿病科  陈盛


 

长歌当哭  幽思长存


 

惊闻噩耗,一代宗师离世,悲悯悠然而生!

陈顺乐教授是仁济风湿病科的开创人,也是把我留下,引我入门的老领导。

回想我到仁济风湿病科的25年,是陈教授为我解读了书本以外的风湿病,确定下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炎的研究方向。一次次细心的查房,一次次全面的讨论,一次次精到的解读,一次次认真的修改,他以深厚的医学底蕴向我诠释了当好一名风湿病科医生的责任与不易。

2000年,陈教授当选APLAR主席,纵身国际舞台,先后举办APLAR、中法、中荷、中日国际会议,并于2007年在上海主办了世界狼疮大会,参会外宾超过千人,规模屈指可数。在国际交流中,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湿病研究的蓬勃发展,引起重视,也以他广阔的视野诠释出中国智慧。

长歌当哭,幽思长存!

25年不可谓短,陈教授作为离我最近的一代宗师可书之事甚多;25年不可谓长,陈教授以他深厚的医学底蕴,广阔的国际视野,极致的人生追求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风湿一代宗师,获得ACR、APLAR双料大师荣誉,西归之时受到国际国内诸多友人的缅怀和敬仰。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唯有在他的感召下求精创新,奋发向上,方以告慰一代宗师!

仁济医院风湿病科  郭强


 

有一双温暖的手,一直在那里


 

从称呼陈顺乐教授为老师的那一刻起,那双温暖的大手,就是铭刻在心中最深的印记。

是这双手,热情的欢迎一个新人加入风湿病科的团队,体贴的送上纸巾,安抚那因紧张,把递来的巧克力捏化而不知何处安放的手掌。

也是这双手,细心的教导风湿病患者体检的要点,指出病例中的缺憾和重点。

更是这双手,早在15年前,指引我走进风湿病超声探查领域,指导我规划狼疮患者队列数据库的建立,规划狼疮患者康复健身的项目,甚至早早提出狼疮患者健康、美丽、保持竞争力的治疗目标,现在回想,那是领先时代一个身位的远见。

即使已在病榻上,再次触碰到这双手,一样的温暖、有力,伴着“最近还好吗”的询问,暖流瞬间灌注心扉,前进的意志也更坚定。

一生中可以握过很多手,但那温暖、坚定的触感,印在心中,无可替代。老师虽然离去了,但这份通过双手传递的指引、鼓励会伴随终身,那双温暖的手,会一直一直在那里……

仁济医院风湿病科  李挺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风湿病学,仁济医院,陈顺乐,缅怀,教授,科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