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内多学科协作全力抢救,手术室外星夜兼程千里送药
2020年12月3日,来自山西的年轻小伙小温,在接到电话通知后如约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办理入院,准备进行一次小手术。然而他并不知道,这次的小手术竟让他去鬼门关走了一遭……
2020年12月4日下午,按计划躺在手术台上的小温,感受着麻醉医生轻轻扣在脸上的氧气面罩,听着监护仪中响起的自己的心跳声,随着麻醉药物被一点一点推进血管内,安稳地进入“梦乡”。
死神迫近
手术于13:45准时开始,一切都非常顺利。但在14:40小温原本平稳的生命体征突然发生变化,呼气末二氧化碳开始缓慢升高,这一过程悄然无息,却没有逃过守在监护仪边的麻醉医生王锐雯的眼睛,她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于14:43电话汇报上级老师彭中美副主任医师。
彭中美副主任医师到达手术室了解病情后,当时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于是果断地停用了疑似诱发药物——地氟烷,迅速呼叫援手,同时快速完成相关检查(测体温+动脉血气分析)。随着王兆民副主任医师飞奔而来,短短的3分钟内,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又蹿升了10mmHg。两位从事麻醉事业20多年的医者,在这一刻对视一眼,确认到对方的眼神:麻醉医生的噩梦——恶性高热,真的来了!
全力抢救
图 | 采用冰帽、冰敷料降低患者体表温度
在李金宝主任宣布“开始进入恶心高热危机状态”的那一刻,主刀泌尿外科李铮主任根据手术进程作出判断,迅速结束手术,并果断放弃对侧手术;王兆民副主任医师及彭中美副主任医师快速完成桡动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开始从外周及中心静脉双管齐下静滴4℃生理盐水,以降低患者核心体温;顾瑜瑜主管护师第一时间准备好冰帽,降温的同时进行脑保护;手术室普鹰护士长带领护理部的同仁一并赶到,快速完成导尿,并为患者酒精擦浴、冰敷料湿敷以降低其体表温度。在李金宝主任的统筹安排下,大家各司其职、不慌不乱。
图 | 手术室内多学科全力抢救
在大家的积极治疗后,15:10患者体温在到达了38.9℃的最高值后开始回落,呼气末二氧化碳也转而下降,各项指标均开始好转。16:00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及体温恢复正常范围。
17:00时,各项指标已经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超过一小时,李金宝主任决定减浅麻醉,患者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入了复苏室继续观察。与此同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麻醉同仁带着特效药丹曲林赶到了,他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便抱着药冲上了出租车,甚至连洗手衣和白大褂都没来得及换下。
转危为安
复苏室内,小温的体温又起波澜,4℃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和冰袋冰敷下降温效果不甚理想。考虑到24小时内25%的复燃可能,李金宝主任决定启用恶性高热的特效药丹曲林,但当时手头的药并不够维持24小时,李金宝主任当机立断联系华西医院,寻求续药。
23:00时,李金宝主任召集麻醉科彭中美副主任医师、张建海副主任医师、许红娇住院医师、刘迪住院医师、祁洁住院医师等成员与泌尿外科陈慧兴副主任医师进行小组讨论,开展头脑风暴,共同制定出下一步治疗方案。
图 | 李金宝主任带领团队为患者保驾护航
小温的化验结果提示横纹肌溶解和急性的心肌损伤,最严重的指标(心损指标)超出了危急值的3倍,心电图也发生了改变。李金宝主任带着团队与陈慧兴副主任医师共同坚守,待小温的心损指标开始出现好转趋势后,于凌晨1:45送入ICU继续观察治疗。当晚,由麻醉科刘迪住院医师、泌尿外科智二磊住院医师协助重症学科陆健副主任医师做好患者的监护治疗工作。
图 | 12月5日晨8时:李金宝主任查房
凌晨5:00,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同仁经成都飞南京后转出租车,跨越1500公里终于成功将丹曲林交接到我们手上,至此,小温成功续上了药。
图 | 华西医院麻醉科医生跨越1500公里星夜兼程送来特效药
12月7日,小温病情稳定,成功转回病房。历时三天,再次握住妻子的双手,他感慨万分,这位女性在手术室及ICU外等待72小时,盼望着他的这一次牵手。也许对于生命,从此他们有了更深的体会,携手白首,他们会更珍惜未来。
图 | 12月9日小温出院前留影
撰稿 | 许红娇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