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为什么这么牛?这三件
坐落于北京市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始建于1917年。百年来,北京协和医学院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学家,为我国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它还拥有著名的"协和三宝",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三宝分别是,图书馆、名教授、病例。本期跟随小编一起去深入了解一下协和三宝的独特之处吧!
三宝之一 : 病例
北京协和医院保存着近300万册患者的病案,堪称世界上保存病案最多的病案室之一。第一号门诊病案的病人叫郑长寿,就医日期为1921年7月1日。
至今,孙中山、张学良、宋庆龄、宋美龄等历史名人的档案仍完好地保存在协和病案库中。在协和医院医生眼中,病案被视为是病人的"命根子",是病人继续治疗的依据和支持。
在没有电子病历的年代,每一个字都要靠手写,每一张图都要靠手绘。
一份份协和病案的诞生过程,记录着"老协和人"对年轻大夫的言传身教。只有对患者的病情详细观察,对检查结果详加记录,并经过归纳、分析,才能写好一份病案。在协和医院,对一个新医生的培训,是"从写病历开始的,而不是开刀,不是开药"。
每一处细心地修改,都是协和人"严谨,求精"精神的体现!
协和人认为,病历是医生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医生总结医学经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医教研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病史是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财富,不能看成个人的小事而漫不经心,要对别人和后人负责。"医学泰斗张孝骞教导后辈人说。协和人在医学生时期和住院医师期间就接受了严格的病案书写训练。随便翻开医院某一天的住院病历,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字迹俊逸、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协和人对待病人的一片爱心、细心、责任心,对医学事业的虔诚。
协和的一位老书记鲁重美教授曾回忆自己毕业刚进协和医院时的情景:第一次随上级医生查房,当张孝骞教授把病历推到她面前时,她有点不知所措,语无伦次,不能准确说出病历反映的问题,为此被重罚。在接下来一年的实习生涯里,她认真书写了100多份病历,深切体会到了规范书写病历是怎样的含义。在以后医院管理过程中,她也十分重视病历的管理。
协和300万册病案的妥善管理离不开病案科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不断优化的管理流程,和日益壮大的队伍。
协和的病案蕴藏着北京协和医院极为丰富和宝贵的临床资料,是协和人医疗技术、经验、临床思维过程的记录和结晶,也是医院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基石,甚至一些名人的病历已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宝之二 :名教授
"协和是一座摇篮。林巧稚,张孝骞,黄家驷,曾宪九等一大批医学大师的诞生,成为许多学科的奠基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医学奇迹。"协和三宝之二就是它的教授。
林巧稚先生,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她终身未婚,却从不觉得孤独;她没有子女,却是世上最富有的母亲;她是许多母亲和婴儿的守护天使,人们给了笃信基督教的她样的称谓:"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林大夫接生的孩子在协和医院林巧稚雕像下鲜花,并亲切地称为她"林妈妈"!
张孝骞是我国西医学的先驱、著名临床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协和"泰斗、"湘雅"轩辕。"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如何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抱着这种服务医学的理念,张孝骞与患者讲话,从来都是用商量的口吻;在临床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求告知信息的准确性。
张孝骞的学生鲁重美在《难忘一事——回忆我的导师张孝骞教授》中描述了这五十六个小本和四盒卡片:整理张老的遗物时,我又见到了那些我所熟悉的小本本,那是张老亲手记下的一些复杂、疑难病例,多附有随访结果及有关文献的出处。密密麻麻的字迹,凝聚着张老的心血和汗水……
曾宪九是著名外科学家、我国现代基本外科奠基人之一。在1948年协和复院后第一批回到协和,从此在协和外科辛勤耕耘37年并担任科主任29年,直至1985年病逝。他是"老协和"培养出来的医学精英的典范,更是新时期传承协和优良传统的重要推动者。
1979年3月,曾宪九教授在例行体检中查出肺癌。术后曾教授比生病前更努力了。他不止一次地说:"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还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完,真是着急啊……"
曾宪九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外科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一代高级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共同命运的写照。他的身上集中了"协和式学者"的普遍特质:治学严谨、乐观向上、谦虚低调、淡泊名利,以医学事业为崇高使命。
协和教授们的诊疗思维是宝,临床经验是宝,科研思路是宝,高尚品德是宝,谆谆教诲是宝,人生智慧是宝,可谓全身上下处处是宝!
协和第三宝:图书馆
图书馆前身是创办于1917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是我国藏书丰富、历史悠久的著名医学图书馆,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医学图书馆。
1957年被国务院指定为"全国第一医学中心图书馆",1990年成为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国家中心馆和"WHO储藏图书馆",2000年被指定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分中心,承担着国家医学图书馆的重要职能。现有馆藏265万余册、外文医学期刊6900余种(其中纸质期刊近3500余种)、中文医学期刊1400余种、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42种、研究生论文9000余册,还藏有1000余部中医古籍、1000余种外文医学史专著和2万余册WHO系列出版物等特色资源,是我国馆藏资源最为丰富的医学图书馆。
协和图书馆馆藏外文原版书刊数不胜数,许多珍贵的西方医学专著、图谱和中医古籍被妥善保管,自1824年创刊至今的每一期《Lancet》在这里都能找到。这些书刊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无声地见证着医学的每一次进步,说其是医学史博物馆不算夸大。
百年前的协和人,只需来到协和图书馆,足不出户便可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在那个年代,知识容积有限,更新少,传播慢,倘若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并妥善利用,便可转化为绝对的医疗优势,救治无数病人。由此看来,老协和的缔造者们为了让协和成为医学领跑者所作的努力可谓高瞻远瞩。
在当今信息世界,医学知识的膨胀速度堪比爆炸。藏书数量的多寡,已经不再与知识更新的速度挂钩。临床医生们更多依赖网络医学数据库的资源来更新知识、指导临床。协和图书馆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大数据潮流,为临床医生订阅大量的医学数据库,并定期开办文献检索与数据库使用讲座,使得UpToDate、ClinicalKey、BestPractice这样的优秀资源不断指引着医生的临床决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拓展,在做好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为决策咨询和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信息支撑。
图书馆是协和的眼睛,帮助医生在疾病的黑暗中寻找光明。他们深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流金岁月,与时俱进。"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协和人,获得的临床研究成果、医学研究专著,反过来又丰富了协和三宝的内涵,使之传承至今。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官网、北京协和医学院改革试点班招生网、"协和MICU"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九风医学教育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