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由于天性好奇,喜欢把各种东西放到嘴里去啃咬品尝,这样一来,很容易误吞异物。近日,我院儿童诊疗中心(地区儿童医院)便接诊了多起幼儿误吞异物的病例。
4岁大的“调皮鬼”小艾,趁父母不注意,把磁珠玩具给吃进了肚子里,没过几天就出现腹痛现象,父母连忙带着小艾来我院儿童诊疗中心就医,经检查发现,竟有5颗磁珠存在于患儿腹内,紧紧吸附在一起。
急诊外科医生将磁珠取出后,发现患儿的肠管已出现6处穿孔,肠管容物弥漫于腹内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当即转至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进行监护,这才“抢”回一命。
另一名只有1岁11个月大的小“神兽”小宝更是惊险,竟然吃进一只耳环,卡在食道内差点穿孔,险些划破一旁的心脏大血管;7岁小女孩小帕吃花生米时不小心卡进气管内,引起窒息……
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主任、浙江省援疆专家娄鹏程提醒:消化道、气管异物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原因之一,6月龄至6岁为高发年龄段,该年龄段的孩子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缺乏安全意识,常常喜欢拿东西往嘴里塞,导致吞入异物;喉部反射功能也不健全,在进食时不小心或突然受惊,使呼吸与吞咽动作不协调,易将异物吸入喉部或气管中。家长们应加强对婴幼儿的看护,万一孩子发生消化道、气管异物相关症状,家长需要高度重视,尽早带孩子前往我院检查。
儿童食道异物的症状各不相同,有恶心、呕吐、拒食、咳嗽、流口水、吞咽困难甚至窒息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食道穿孔、气管食管瘘、纵隔脓肿、大动脉出血等。但是还有1/3的儿童没有任何症状,家长需高度重视,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误吞异物怎么办?
1.如果患儿吞入钉子、回行针、碎玻璃等尖锐的、带尖带钩的异物,难以顺利排出,必须立即去医院检查处置,因为这些异物随时可能钩住或穿透消化道,造成严重的损伤。
2.若误吞腐蚀性异物,如纽扣电池等,可以引起电流烧伤,短时间内就会腐蚀食道或胃肠粘膜,引起穿孔和中毒。误吞磁珠也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尤其吞入多个磁珠的,极易导致肠梗阻、肠穿孔,这些都需入院紧急处置。
3.患儿一旦出现发烧、呕血、腹痛、黑便等,也需立即去医院治疗。
如何预防儿童消化道异物?
1.监护人应提高防范意识,让儿童远离异物;
2.教育儿童进食不宜过于匆忙,尤其是吃带刺类的食物时,要仔细嚼碎将骨刺吐出来;
3.纠正儿童将硬币、电池、玩具等异物放在口内玩的不良习惯;
4.误咽异物后,避免强行用米饭、馒头、韭菜等方法将异物退下。
小儿气管异物为常见急危疾病之一,严重程度取决于异物的性质和气道阻塞的程度,轻者可致肺部损害,重者可窒息死亡。气管异物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异物是因呼吸道炎症发生的伪膜、干痂、血块、脓液等。外源性异物系经口吸入的各种物体,根据异物的性质可分为植物性异物(花生仁、瓜子、豆类等)、动物性异物(鱼、猪、鸡等骨片)、化学性制品(塑料笔帽、塑料玩具、 口哨等)、矿物性异物(别针、玻璃片、玩具上的玻璃灯泡等)。
吸入支气管异物临床表现:
1. 异物吸入后立即发生剧烈的痉挛性咳嗽、面色涨红;
2. 呼吸困难,脸色发绀,异物大者可窒息;
3. 阵发性呛咳、喉喘鸣;
4. 异物随气流向上冲击声门下区,偶可听到拍击音;
5. 感染时出现高热,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症状。
吸入异物时,该如何抢救?
倒提法(适合1岁以下小孩):
注意,1岁以下的婴幼儿,异物梗塞在气管时不可以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免伤害腹腔内的器官。如果发现孩子被异物噎住了,可以使用倒提法。
1. 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
2. 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
3. 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
如果上述操作异物没出来,接着采取以下措施:
1.可以采取另外一个姿势,把孩子翻过来,让孩子骑在你的大腿上,面朝前;
2.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宝宝胸廓下和肚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
3.重复,直至异物排出。
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ilich手法适合2岁以上、神志清楚者,不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者)
施救者在孩子背后,双手放在孩子肚脐和胸骨间,一手握拳,另一手包住拳头,双臂用力收紧,瞬间按压孩子腹部,持续几次挤按,直到气管阻塞解除。
卧位腹部冲击法:(适用于神志不清者)
患儿仰卧,操作者位于患儿一侧或骑于髋部,一手掌根位于患儿剑突和脐连线之间,另一手压在这只手上,两手同时用力向头侧快速冲压6-10次。
家长如何预防孩子误吸异物?
教育孩子安静进食,培养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宝宝进餐时要细心照看。不要轻易给3岁以下婴幼儿直接进食原型干果(花生、瓜子)和葡萄干等,吃东西时不逗其嘻笑,吃饭时不处理行为问题,避免责备和恐吓,以免呛入气管。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