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DRG的实施是将患者患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纳入不同的诊断组打包治疗,然后决定医保支付,进而实现治疗流程的规范化以及治疗费用的可控。也就是说,针对每一个病组,医保部门都确定了相应的购买支付价格,这一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成本补偿水平,影响到医院的收入。
DRG直接影响收入,若医疗机构在成本方面无对策,可能最终导致亏损。假如您是一名临床科室主任,作为DRG医保支付改革医院端的“践行者”,您又该如何“施策”呢?
医保DRG支付给临床科室主任带来的思考
原来医院的绩效分配,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无论是RBRVS(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绩效考核,还是全成本核算,本质上都是“多劳多得”,会过分刺激医生追求看病数量,而造成医疗质量全面下降。
在医保DRG支付的现实情况下,多劳多得的绩效分配原则转化为多省多得,优劳多得,基于DRG支付方式的改革,医院将从医疗服务能力(DRG组数,病例组合指数CMI,RW)、医疗服务效率(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医疗服务安全(中低风险组死亡率,低风险组死亡率)三个维度的六个指标,对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评估。这将对医院现有绩效激励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倒逼医院精细化管理,也会对临床科室带来一系列深远影响。
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省份的重点学科评审也都需要结合DRG数据。于是,DRG组数要多,RW权重要高,CMI疑难程度高,时间/费用效率指数要低,死亡率也要低,成为了各临床科室追求的目标。
以下对与临床医生有关的DRG评价指标进行简单解读:
1)出院病例数:临床医生的“工作量”
2)DRG数量:表示临床医生诊治的病人的覆盖病种和医疗技术范围
3)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表示该临床医生收治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
4)时间效率指数:表示该临床医生治疗同类病例的时间长短
5)费用效率指数:表示该临床医生治疗同类病例的费用高低
6)低风险组死亡率:表示该临床医生治疗不该发生死亡病例的死亡概率
基于此,笔者认为临床科室主任需要更加关注“病种成本核算”,重点要清楚自己科室,哪些病组是盈利的,哪些病组是亏损的,盈利病组病例数的占比,亏损病组病例的占比,据此作出改进的计划。
此外,还要从如何提高本临床科室在整个医院的排名,如何提高本科室的服务能力指标(DRG组数,CMI,RW),如何提升本科室的服务效率指数(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如何降低低风险死亡率等入手。
那明白了主要任务后,临床科主任又该如何知晓这些数据?具体又该如何做呢?
精准对标,找准靶向,提升科室经营管理水平
主要任务明确后,如何对标,如何定位?这是每个临床科室主任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DRG数据情况来定位科室的医疗效率及发展现状。
其次,对标医生。与不同级别医师之间的绩效对比,对本科室医师做出客观的绩效评价。评价科包含医生的总权重、技术指数、时间指数、费用指数、药占比、耗材占比等多个数据指标分析,这些数据能体现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和病人收治能力,避免过度医疗与资源浪费。
临床科室主任在了解了本科室医生的DRG数据后,可完善科室绩效二次分配,以绩效分配为抓手,围绕DRG的考核指标,调动全科室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最后,对标国内一流。以国内专业领域可及的标杆学科为榜样,进行分析、对照和学习,检视改善,明确学科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通过标杆值比较同类医院及本院各科室的排名,发现费用或住院时间差异大的DRG组,分析高费用DRG组的成本构成,寻找可压缩空间,从而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临床路径。
临床科室主任通过了解自己科室各年入组率、CMI值变化、时间费用消耗指数等数据,可进一步明确本科室在全国、全省同级别医院本科室处在什么位置?科室的优势有哪些?科室提高绩效水平的空间在哪里?科室下一步发展方向在哪里?以学科发展规划为目标,擎画发展蓝图,设定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定清晰走向未来。
总之,在DRG医保支付改革的背景下,现代医院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优势科室的竞争,优势科室不仅是医院的标识和品牌,更是医院生存的立院之本。临床科室主任做好临床科室的管理,不仅对科室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医院的运营也是大有裨益!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