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新冠疫情期间的自杀率变化
人们一直担心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带来的心理影响以及它对自杀风险的影响。自杀很少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自杀率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疫情中一些国家政策令工作或上学时间减少,或在政府补贴上慷慨支援,可能与身心健康的改善有关。
但是这种疾病的威胁可能会加剧焦虑感,社交隔离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受损、孤独感增加以及可获得的医疗服务受限。这些影响中有一些是久为人知的自杀风险因素。但是,关于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自杀率的变化仍缺乏可靠、有力的证据。
2021年1月15日,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杂志发表了来自东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的题为:Increase in suicide following an initial declin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Japa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前5个月里,日本的每月自杀率下降了14%,但在第二波疫情中上升了16%。这项研究使用的数据集覆盖了整个日本人口,且研究还发现第二波疫情中女性、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幅度更大。
冈本翔平(Shohei Okamoto)和田中孝直(Takanao Tanaka)分析了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整个日本人口(超过1.2亿人)的城市级别数据。
他们发现,在大流行的最初5个月中(2020年2月至6月),每月自杀率下降了14%。成年人自杀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是紧急状态时期(2020年3月至4月),女性(27%)和男性(21%)皆如此。
作者认为,这可能和政府补贴的提供有关,补贴令经济压力减轻,工作时间和通勤时间减少,从而改善了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同样,他们认为在第一波疫情期间学校的关闭令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亦有所减轻。
在第二波疫情中(2020年7月至10月),每月自杀率增加了16%,其中女性(37%)和儿童、青少年(49%)中的增加幅度尤为显著。这些发现与过去的自杀规律明显不同。
灰色为疫情爆发之前,蓝色为疫情第一轮爆发,红色为疫情第二轮爆发
通常日本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2.3倍,而第二波疫情中,女性自杀率的增长幅度(37%)大约是男性自杀率增长幅度(7%)的5倍。在疫情的各个阶段中,已婚但未从事有偿劳动的女性其自杀率皆有升高。
作者指出,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最近的研究一致,这些研究发现危机对行业影响不均,对女性主导的行业影响更大,而“居家令”最大化的是母亲们的负担。
作者得出结论,大流行可能会对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他们建议,未来的自杀预防策略应考虑在第一波疫情中令自杀率降低的因素,并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有效的预防。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0-01042-z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