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DRG管理 | 参考标杆,重视目标,全院坚持一个标准

2021
01/14

+
分享
评论
DRG变量
A-
A+
 丨校对:艾草 排版:suktang

2021年,DRG试点城市实际付费已经来临,然而,在医院的实际落地过程中,如何应用好DRG这个工具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仍旧困难重重。基于此,本文将DRG与标杆管理、目标管理等结合做实际管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DRG标杆是一种极具管理意义的参考工具

DRG是一种区域标杆评价方法,它在各地医院病案首页数据基础上形成数据标杆,尤其是各DRG的药占比和耗材占比,对整个区域标杆而言是极具参考意义的,医院在整个行业优劣度也可以通过标杆来体现。所以,DRG标杆是一种极具管理意义的参考工具

目标才是实际管理的重点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管理中,医院管理者还是要以目标管理为整个医院管理的重心。标杆虽好,但它不一定是适合医院的。

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我们可以参照标杆,形成医院自已的目标管理。每个DRG病组的标杆药占比为多少,医院做到了多少,我们就可以结合与标杆的差距去制定出我们自己的一个实际参考目标,比如说标杆可以控制到25%,但我们目前实际为30%,那我们就可以在中间选取一个可达成的目标,这就是实际管理。

DRG目标管理与医院底层管理做结合

同时,在DRG管理中,医院一定要形成各个病组的标准,藉由病组的穿透性到底层,从底层形成整个科室及全院的药耗材占比的目标控制,就这样的成本控制才是符合DRG角度下的成本控制,它才能从降本增效的角度去提升整个医院在DRG的运营管理能力。

DRG目标管理法一定需要和DRG底层管理做结合。以医院科室药占比控制为例,不应再局限于大指标下放,而是有各DRG组目标管理药占比构成,由各DRG组汇总而成的药占比才是最符合医院管理实际的药占比目标。

DRG目标管理全院一个标准

当然在DRG管理中,还需坚持全院一个DRG标准做目标管理。这主要源于与医院的交流,一位医务人员提到,“BR23这种脑缺性疾病”很多科室都会做,如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ICU、消化内科等,在质控科设定目标值,每个科这个病组的标准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这种目标管理在旧式管理下是可行的,但DRG管理为何是系统性的能撬动医院旧式管理的工具,那是因为它是一种从下而上的管理,再加上较为清晰的病案的疾病与治疗属性,相对来说,每个病组的标准趋于一致性,因此具有可比可评价的属性。

以BR23为例,如果一些病组在多个科室出现,就意味着这些个病组技术复制性很强,极容易被替代,且一定属于简单的常规性病组,对于这类病组来说,单纯设定标准没有任何意义,神经内科也好,心血管内科也好,这类病案的诊疗路径基本上大同小异,只需定立一个标准即可。这也是DRG管理的另一个魅力所在,它突破了科室的界限所在,开始从全院的角度来看待,对当前医院管理目标是一个极好的补充。

专科技术性病组才是管理重点

当然对于真正专科的技术来讲,绝不是其他科室可以随随便便开展的,如冠状动脉搭桥术不可能指望神经外科能完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等,也绝不是内科可以完成的。同理,对于复制性很强的病组全院一个标准,一个奖金核算,而对于那些科室独有的病组才是各管理科室和临床科室需要重视的,唯有那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DRG管理之路一定要参考标杆,重视目标,全院坚持一个标准,关注专科技术性病组,医院才能在DRG付费改革浪潮中平稳实现过渡,真正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DRG,标杆,全院,病组,医院,科室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