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INC德国专家的高难度脑瘤手术前后效果对比
1.脑干桥脑(右侧)海绵状血管瘤
简要病史:2岁多的伊伊因持续20多天的双眼斜视、不自主扭头、走路不稳就医,结果查出来病因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脑干出血本身就是危急重症,不及时手术生命堪忧。加上患儿年龄太小,病变又在脑干桥脑位置,手术难度和风险可以说是翻倍的。国内知名专家问遍了,没有医生可以为伊伊手术。
教授远程评估意见:“孩子具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对于这种脑干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只有通过手术可以有效治疗,我的切除率将达到99%-100%。”
教授主刀手术后:伊伊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得到全切。术后第二天出ICU,术前不自主扭头症状消失,左侧眼睑稍下垂较前开始好转,双眼斜视较前好转,眼球活动度正常,其他术前症状均出现缓慢好转。术后一周出院,术后一个半月复查,原有的斜视、走路不稳症状都消失了,面瘫减轻,行动能力完全正常,没出现任何新的并发症。如今,伊伊已回归了原有的活力,术后伊伊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都完全恢复了正常,而且今后不会再受病魔威胁,他将和所有健康人一样有一个正常的人生。
2、脊髓内肿瘤
简要病史:30岁白领林先生,颈痛、手臂麻木持续半年,一经检查发现“占位性脊髓病变”,后病理活检确诊为“髓内星形细胞瘤”,手术造成残疾的可能性大,很多医生推荐保守治疗。
教授远程评估意见:考虑到肿瘤有H3F3A K27M基因突变,并且有MGMT非甲基化,化疗不一定有效。建议病人接受第二次手术, 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减瘤(减少肿瘤体积到一定程度, 因为这种肿瘤完全切除是不可能的),术后,建议辅助免疫治疗等其他手段。
教授主刀手术后:巴教授为他行髓内占位全切术、颈5-6椎体成行术。术后MRI显示:脊髓内星形细胞瘤瘤体强化部分被完整切除,肿胀效应减轻。术后第一天,医院给予颈部外固定护理,患者意识清醒;术后第4天可以下地行走。术后第10天,出院回国进行康复护理和后续治疗。
3、松果体肿瘤
简要病史:40多岁秦女士,头晕、双眼复视,被发现有“松果体及四脑室占位”,4年间辗转治疗,经历了数次伽马刀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症状反而加重,又出现了走路不稳、视力下降、脑积水、肢体无力等其他更多症状。又经一次手术,但残余大部分肿瘤,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并逐渐恶化。
教授远程评估意见:针对秦女士的情况,巴特朗菲教授表示,可使用小脑上和小脑内联合的膜髓帆入路来到达肿瘤区域实现全切除,目前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该病变。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是脑出血和重要静脉损伤,不过这可以控制在1-2%的范围内。
教授主刀手术后:手术达到全切肿瘤,术后第2天即拔除气管,自主呼吸正常,身体体征正常,迁出ICU,复视好转。术后5天在专业陪同下床康复锻炼,头晕明显改善,肌力好转。术后18天顺利出院,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4、矢状窦旁脑膜瘤
简要病史:王阿姨,退休老师,2012年就检查出有“左侧额部大脑镰旁脑膜瘤”,由于肿瘤不到3cm加上无症状,先进行了保守治疗。2018年复查,脑膜瘤已大于5cm,逐渐出现肢体无力,复查MR显示肿瘤侵犯静脉窦、压迫功能区。国内各大医院求诊,均被告知手术难度大,肿瘤因为靠近大静脉窦难以全切,且肿瘤靠近运动功能区,术后瘫痪可能极大(60-100%不等)
教授远程评估意见:由于王阿姨年事已高,家人努力要帮她寻求有把握的专家来做手术。后远程咨询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诊疗意见。教授回复——手术可以全切,可以保留矢状窦及相邻静脉,中央前回可以而且必须保留,手术风险可以规避,可能不需要术后放化疗。
教授主刀手术后:肿瘤全切、矢状窦成功重建、运动功能区无损伤。术后当天即拔插管,术后1天迁出ICU,术后第2天可以在护理人员搀扶下走路康复训练,术后5天已经可以独自走路,无需陪同,肢体肌力明显好转,术后1周+,恢复地和正常人一样,精神状态很好。术后1年半,复查MR发现没有肿瘤残余,术前肢体无力明显好转,也无手术后遗症的产生。巴教授建议2-3年再次复查MRI。
就以上患者而言,术前教授都曾给到他们明确的可以手术极大程度切除的治疗意见(包括大概的手术切除率、手术风险、后续治疗等),术后他们也都得到了与术前评估基本同等程度的手术切除。手术后的他们很快就出了ICU,很快出院,很快恢复,几乎无神经功能损伤,这令患者十分欣慰。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