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社会经济、人民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逆行英雄医务人员的模范力量,一度让临床医学报考火热、研究生扩招,但热度之下,也不乏“劝人学医,天X雷X”等劝退言论,这是怎么一回事?
医生这一行,没那么“容易”
对于这两种态度,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墙外”和“墙里”两种角度形成的。
由于我们大众对医生的一贯印象就是“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以及“稳定体面”、“收入高”、“学历高”这样的标签,再加上此次疫情中医生坚守前线的正面表现,鼓励了一大批年轻学生积极报考医学院,抱着以后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有一份好工作的愿望走进大学。
此外,医生这一行有太多来自外界的“误解”了,最常见的就是认为医生的升级之路顺风顺水。举个例子,国内外有非常多以医院为主要背景的影视作品,其中有一些还是比较考究的,相对真实地展示了临床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也有不少,只是借了医疗剧的名头,其实内核还是“偶像剧”。
看了之后你可能会疑惑,医学生进入岗位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是王珞丹博士毕业直接聘为急诊科主任?是白百何留美归来主治带组?还是财前五郎第一集就是第一外科助教?
都!不!是!
事实上,有时候相比于其他纯体力劳动的职业,医生职业的现状可能是别人始料未及的,往往需要付出体力+脑力+精力的代价。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记住大量患者信息,然后开单、看检查报告、对症下药等等,还要面对各种考试和科研任务,来来回回在病房穿梭查房写病历,三天两头还有一个夜班等着你......
所以,实际上要从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有太多太多的路要走。
一名“优秀”的医生是怎样的?
那“优秀”的医生到底有什么标准?一名“优秀”的医生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在不同人的眼里,优秀医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在患者眼里,优秀医生的标准可能很简单:能保障我的安全,别开错药做错手术;能把我的病治好,即使治不好也不要紧,但是你得尽心尽力,减少我的痛苦;能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还能对我的态度好一些,耐心且亲切;又或者是别浪费我的钱,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化验检查,不要开没有必要的大处方......
而在同行或者领导眼里,只会看病、做手术、态度好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医疗、教学、科研样样优秀才行。特别是在DRG/DIP医保支付改革下,对临床医生“优秀”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以临床医生有关的DRG评价指标为例,下列指标数据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医生的“优秀”与否:
1)出院病例数:临床医生的“工作量”;
2)DRG数量:表示临床医生诊治的病人的覆盖病种和医疗技术范围;
3)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表示该临床医生收治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
4)时间效率指数:表示该临床医生治疗同类病例的时间长短;
5)费用效率指数:表示该临床医生治疗同类病例的费用高低;
6)低风险组死亡率:表示该临床医生治疗不该发生死亡病例的死亡概率。
此外,有时候在本院的成绩不一定就代表了全部,还得与不同级别医师之间进行对比,与国内“优秀”医生的指标进行对比,通过数据指标分析真正体现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和病人收治能力,以国内专业领域可及的标杆学科为榜样,进行分析、对照和学习,检视改善,明确个人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最后,临床医生通过了解自己各年入组率、CMI值变化、时间费用消耗指数等数据,能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全国、全省同级别医院处在什么位置?个人的优势有哪些?个人提高绩效水平的空间在哪里?个人下一步发展方向在哪里?以个人发展规划为目标,擎画发展蓝图,设定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可坚定清晰走向“优秀”之路。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