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新一期杂志封面,封面上写着“2020年是最糟糕的一年”,并配文道:经过如此糟糕的一年,我们该何去何从?
的确,2020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挺“糟糕”的,但它已经走到了结尾,我们也挺过来了。回首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出台与推进的医改政策对医疗行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盘点年度热点关键词,以反思过往,指引未来。
关键词:“最美逆行者”
疫情贯穿2020年始终,已造成全球近8000多万人感染,170多万人死亡。中国通过及早、快速、果断地全面封锁、广泛检测、佩戴口罩和流调追踪等,快速控制住病毒传播。在这份堪称满分的“防疫答卷”上,医护人员贡献颇多,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疫情面前,医务人员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口罩脸”是他们最美的勋章,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汗水和泪水从死神手上夺下一条条生命。疫情面前,还好有他们在,才有了我们的健康安全。2020,最美逆行者,感谢有你们!
这一年,对医疗卫生健康行业来说,几乎全年工作内容都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息息相关。当前,国内依旧时不时零星出现本土病例,加上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疫情防控仍需重视。特别是在迎来农历辛丑年春节之际,医务人员还应当提高警惕。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
线上问诊和互联网医疗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疫情之前,对于部分医生来说,线上问诊及互联网医疗其实是存在一些顾虑的。一方面,线上问诊的功能有限(只能复诊,不能首诊,不能开药),而且有限的文字描述难以替代医生面对面的问诊查体,信息量的限制可能来的疾病诊疗的错漏,诊疗的错漏则会直接带来医疗纠纷的风险;另一方面,线上诊疗面对的还有很多政策的限制。
于医生而言,对医疗纠纷可能存在本能的畏惧,单位的批准和平台的资质更是成为堵死很多医生进行线上诊疗的拦路虎——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非法行医”。对于很多需要就诊的患者来说,对互联网医疗也缺乏信任,线上问诊是一个基于医院太远或者实在挂不上号后的不得以的选择。
而今年疫情防控大环境下的现实需要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策倾斜,成为解开线上问诊枷锁的契机,把互联网医疗推入了快车道。
除了便捷性和降低聚集风险,线上诊疗、互联网医疗更大的意义在于对“闲置资源”的利用——中国的医生很忙,但总有空闲的愿意为自己工作的时间,也总有退休医生这样空闲的医生。如果能把这些闲置的资源动员起来,特别是优势医疗资源地区的优质医生资源,对解决我国目前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且分布极不均匀的问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笔者也希望疫情大环境下带来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契机能够更长久地发挥作用——不仅能够带来更多“触网”的优秀医生和有需要的患者,也能够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规范和监管的成形。不让互联网医疗成为非法行医的乐园,而是能够切切实实提供安全、规范、有效率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医闹”
或许大家还记得,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被自己救治过的患者持刀从7层追砍到6层。他用一颗仁心对待病人,他精湛的医术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结果却被医闹给毁了,这是中国医生最大的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7日,《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为《蓝皮书》)正式发布,其中提到建议设立“医闹入刑”法律制度,即“根据医闹程度不同设立标准,而不再是以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对医闹者进行处罚”。
“暴力伤医”是一个已被探讨多年的话题,有关“伤医”事件的报道从未间断。今年5月11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数据,自2019年至今年4月,人民法院共计一审审结杀医、伤医、严重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等涉医犯罪案件159件,判决生效189人。
其中包括了两件死刑案例:员明军故意杀人案(甘肃兰州杀医案,当事人已于2020年5月9日被依法执行死刑),孙文斌故意杀人案(北京民航总医院杀医案,当事人已于2020年3月17日被依法执行死刑)。
因此,在目前的阶段来看,虽然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矛盾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解决,但从法律层面上将“医闹”入刑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至少可以让暴力伤医事件的司法过程更加的“有法可依”,并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法律震慑力不足的局面。
疫情当下,我们对医护人员感触很深,更希望的是,疫情结束后,大家也能记得他们的付出,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职业。
关键词:“DRG/DIP”
作为医保控费的重要手段,DRG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国家正式明确提出要落实DRG付费试点,2018年底,国家医保局成立不久就正式启动DRG付费准备工作,并于2019年5月公布29个省30个国家试点城市名单,明确试点工作按照“顶层设计、模拟测试、实际付费”的总体部署。
2020年11月初,国家医保局称,正在组织对30个试点城市DRGs模拟运行的评估,评估通过后将正式开始模拟运行。争取2021年,30个国家试点城市率先启动实际付费。
2020年12月1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1年DRG付费国家试点专家固定联系分组名单,并公布了相关名单,要求各试点城市加强与专家的沟通联系,意味着这一重磅政策又有了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又在2020年10月,颁发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正式提出了DIP按病种付费方式。试点覆盖了27个省71个城市,要求2021年底前,全部试点地区进入实际付费阶段。用1-2年的时间,将统筹地区医保总额预算与点数法相结合,实现住院以DIP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DRG和DIP都属于医保付费端改革,只不过DIP更符合中国特色。DRG侧重于以病例组合为单位付费,DIP侧重于以病种组合为单位付费。但不管是DRG还是DIP,都属于医保控费的重要手段。所以专家预测,未来医保精细化管理,会越来越倾向融合DRG入组付费和DIP分值付费,至于该怎么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2020年或许是变化最大的一年。2021年虽已经开篇,但可以预见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无论在哪个时候,对于临床医生来讲,苦练自身本领,提升各项绩效数据、对患者继续保持责任心,是基本的应对方法。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