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行业尤其在药品供应链领域,主导变革的“链主”不是医院,而是商业公司。
院内药品管理平台只是SPD服务的萌芽阶段。
从本质上讲院内药品管理平台并没有改变现有的业务操作模式,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原有的业务流程赋能,提高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工作效率。利用条形码技术和扫码枪工具,让信息集中管理并清晰及时传递,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师的工作负担。尤其将送货信息内聚为二维码,解决了医院(尤其是部队医院)内、外网隔离造成的数据中断。以至于当时在北京的医院中迅速铺开。
在医疗行业尤其在药品供应链领域,主导变革的“链主”不是医院,而是商业公司。这里的商业公司是指经营药品的销售企业,例如:国药、上药、华润、嘉事堂、九州通等。在2010年左右,全国有大大小小商业公司近1万家。有的公司只是经营壹、两个药品品种,也可以是活的不错的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在销售药品的过程挣取经营差价获取利润。商业公司通过为医院或药剂科提供额外价值来稳定和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或者缩短自己的回款周期。医院有一些需求也会找相应的商业公司来分摊。例如:修个大门、买个设备。商业公司提供的额外价值最终都会体现在自己药品销量提高和回款周期缩短上。
当简单的节假日送礼物、送医院一些设备等,用钱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无法形成商业公司竞争力。商业公司更多的将目光转到院内药品管理平台这种提升医院药品管理能力的信息化服务上。从2010年-2013年,四年的时间内由商业公司(国药、上药、华润等)主导的,针对自己能够覆盖的医院进行院内药品管理平台的实施。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身份额的增长和优越的回款周期。曾经有过如下统计:
当时的销售额的提升能够达到平均50%以上,回款周期会缩短至少两个月。即使在7年后的今天院内药品管理平台依然是医院药品管理的有效管理手段,在二线、三线城市的医院依然有巨大的需求。有时我们到各地的医院,医院会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管理的非常好了,但是到药房或药库只要一看到没有条形码标识,我们基本判断没有院内药品管理平台,很多管理问题他们是无法解决的。
在SPD服务的萌芽阶段,医院药品管理信息化落后,无法满足国家对药品深化改革的需求,在萌芽阶段需要整体解决药品管理业务信息化(数字化)的问题,这种业务信息化(数字化)也将成为SPD服务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医院有朦胧的管理意识,更多的是商业公司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大家的立场不同,商业公司无法与医院完全步调统一,而且会逐渐成为医院业务变革的障碍,当然这是在10年之后我们会谈到的问题。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