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钟强一写就是十几年,除了工作,他几乎将所有时间留给了写作。
初诊看不见,查房碰不着,手术不露面,打一针就打卡下班……这或许是不少人对于麻醉医生的印象。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医生曹钟强则更容易让人产生误会——除了医生,他还身兼作家、编剧、导演这么多身份。2019年,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上得到了“杰出导演奖”。
“麻醉医生要不是个闲差,这个奖怎么来的?”采访前,记者心里暗暗这样想着。但走近曹钟强,走进他所在的科室后,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浮出水面。
图说:2019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医生曹钟强凭借其编剧、导演的电影《医缘》荣获“杰出导演奖”。
麻醉医生,真正的幕后英雄
“您叫什么呀”
“年纪多大了?”
“有哪里不舒服?”
……
曹钟强一边与患者聊天,一边将配好的麻醉药注入其体内,说话间,患者已“熟睡”。随着监护仪恢复均匀的“嘀嘀”声,医生开始手术,他退到一旁,时而盯着监视器,时而记录。
2020年最后一个当班日,曹钟强需要完成4台妇科手术的麻醉与监护,午餐时间他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事实上,这样的工作安排他习以为常,“过去连做7、8个手术,持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情况也有,今天这样的工作量不算啥。”
三甲医院医生工作时间长不是新闻,但麻醉科医生也这么辛苦,是外界很多人所不知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岗位做的都是幕后工作,很重要,但病人却看不见。
“‘开刀去病,麻醉保命’,专业领域有这样一句俗话,虽有些片面,但还是比较形象地总结了麻醉医生的角色分工。”曹钟强说。
手术开始,麻醉医生就走了,剩下的都是主刀医生和助手、护士的事。包括记者身边,持这种想法的人也有不少,认为麻醉师把人“麻倒了”就算完成任务。
这些当然都是误解。据了解,现代麻醉学的进步,早已超越“麻醉”二字的本意。目前正在向“围术期医生”发展。他们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根据手术方案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然后准备麻醉。疾病、手术本身对患者是个伤害性刺激,麻醉药本身对患者的机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麻醉医生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一定是时刻守在患者身边,根据监测指标,随时调控用药和生命支持措施,以保证患者术中生命指征的稳定。如,呼吸和循环功能的调控。另外在术后,麻醉医生还会利用各种技术确保患者术后顺利苏醒,并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不能让患者术后因疼痛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如心血管意外等。
曹钟强认为,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熟知各科知识,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判断病因,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姚勤毅
文字编辑:顾泳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