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扎针也能测血糖,无创血糖监测技术逐渐普及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李青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两大慢性病,都需要长期管理,终身控制,而血压、血糖的监测是管理和控制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血压的监测无创、便捷、随时随地,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但血糖的监测却困难许多。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是糖尿病管理的一个“痛点”。
2型糖尿病规律的监测建议一天5次: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而1型糖尿病需要更频繁的监测。即使如此,还可能漏掉血糖高峰和低谷。
静脉血糖要到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去采血,然后送检,既麻烦效率又低,社区糖尿病或者很难做到。即使住院患者,频繁的采血也很痛苦。
末梢血糖方便的许多,不用频繁跑医院,但反复扎指尖测血糖也太痛苦了。
目前血糖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糖化血红蛋白也需要到医院去测定,关键是,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患者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对期间血糖的波动情况无法及时客观评估。
血糖监测方法不理想是糖尿病管理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糖测定如果能够像测量血压一样做到无痛、便捷,将大大提高糖尿病管理的效率。
新技术使血糖监测无痛化、便捷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瞬感血糖仪是由一个硬币大小的传感器和MP3大小的扫描仪组成的葡萄糖监测系统。
首先将一根细小的柔性探头植入皮下,针头细小到植入时几乎无感、无痛,然后用粘贴片固定在上臂背侧部位,这就组成了瞬感传感器。瞬感传感器通过测量组织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来计算血糖浓度,用组织间液糖含量代替血糖水平,无需采血,无创、无痛而且准确。
每次测量血糖时,无需采血针及试纸,只需使用扫描检测仪轻轻一扫传感器,就可以显示最近8小时的葡萄糖数据和一个葡萄糖变化趋势箭头,以显示葡萄糖水平升高、下降或者正在缓慢变化。
传感器为一次性,2周更换一次。而且传感器采用了防水设计,可以在洗澡、游泳和运动时佩戴,即使隔着衣服,扫描仪也能在1秒内扫描获取葡萄糖信息,非常方便。
无痛瞬感血糖仪除了通过扫描传感器可以快速获取当前的葡萄糖读数外,还能够进行连续、动态的葡萄糖检测,提供葡萄糖变化的全面信息,了解血糖水平的变化趋势。
医院版的瞬间血糖仪,还可以同时监测多人的动态血糖变化。
除了无痛、便捷之外,瞬感动态血糖监测还有如下优势:
1、显示全天24小时每个时间点的血糖,能发现血糖的高峰和低谷,揭示患者完整客观的血糖状态。比如说能够发现传统血糖监测方法根本无法发现的夜间低血糖。
2、吃饭、运动和用药等日常行为后,血糖的反馈非常迅速直观,能更好的指导患者生活。有了动态监测后,每餐饭后看看血糖上升的速度和程度,就知道今天吃的合适不合适了。
3、如果发现血糖快速下降的趋势,及时进食,避免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同理,如果发现血糖快速上升趋势,及时加药,避免酮症酸中毒甚至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4、长期来看,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减低死亡率。
2020年11月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新指南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控制目标。
TIR因此一夜爆红,而TIR就是通过无痛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来获得。
TIR指的是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或为3.9-7.8mmol/L)的时间(通常用min表示),或者其所占的百分比。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新指南也采用了这个标准。
一般认为,TIR为70%,相当于糖化血红蛋白6.7%。TIR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TIR越低,糖化血红蛋白越高。
TIR能够更好的反映相同糖化血红蛋白时低血糖的发生状况和血糖变异程度,而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弥补了传统血糖监测的不足。
此外,TIR还可以作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评估指标。DCCT研究数据分析显示,TIR每下降10%,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增加40%,视网膜病变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增加64%[1]。
除了上述微血管病变外,TIR也与大血管病变显著相关。一项对221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横断面分析,用持续葡萄糖监测测定3.9-10.0mmol/L的TIR。结果显示,TIR每增加10%,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异常(CIMT)风险降低6.4%[2]。
TIR还可进一步预测死亡风险。一项纳入9028例糖尿病或非糖尿病的危重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TIR越低,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越大[3]。
此外,TIR还可以作为临床试验和新药研究的评估标准,较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4]。
将TIR纳入到血糖控制目标,这意味着把“血糖控制达标”上升到把“血糖平稳控制达标”的量化管理新高度。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适用人群包括:
1、1 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自我血糖监测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①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
②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空腹高血糖;
③血糖波动大;
④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保持高血糖状态的患者。
4、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
5、围手术期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6、患者教育:需要通过了解饮食、运动、饮酒、应激、睡眠、降糖药物等导致的血糖变化,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的患者。
7、其他特殊情况,如合并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特殊类型糖尿病、伴有血糖变化的内分泌疾病等。
8、其他专科医师认为需要使用的情况。
9、临床研究。
新技术使无创、无痛葡萄糖连续监测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Beck R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42(3):400-405.
2. Lu J et al . Diabetes Technol Ther . 2020 Feb : 22(2) : 72-78.
3. Lanspa MJ , et al . Chest , 2019 Nov : 156(5) : 878-886.
4. Bergenstal RM, et al. Diabetes Care.2017;40(4):554-560.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