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为麻醉“插管”

2021
01/08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回首当年麻醉学科发展之初的困境,老前辈们努力拼搏的点点滴滴让今天的我们满怀感动和尊敬

   ”,为米勒之声加上星标,以后找我们就更方便啦



2020年

为麻醉

“插管”

新征程,再出发

 
 




前言

  2020,以新冠疫情危机的恐惧开局,以新冠疫苗免费注射的希望收尾,其间无论有多少的波澜起伏和喜悦伤悲,终究只不过是人类历史山脉上一颗小小的绊脚石。这一年中,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每个人都了不起”,麻醉医生在疫情中“了不起”的表现也备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瞩目:一支支由麻醉医生组成的“插管小队”坚守在抗疫最危急的前线,拯救了许许多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在各大媒体的报导中,“插管小队”就是一群无惧无畏的勇士,冒着巨大风险直面高浓度新冠病毒的呼吸道,为缺氧的危重患者建立生命的管道,给他们输送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氧气。但是,在麻醉界同仁们的眼中,麻醉“插管小队”的称号既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又是一种难言的困惑。


  2020年,麻醉医生勇敢地为缺氧的新冠病人“插管”救命,那么如果麻醉学科也出现了缺氧(缺乏认可)的症状,又需要进行怎样的“插管”治疗呢?个人认为,疫情期间“插管小队”不仅是为新冠病人“插管”,更是为麻醉学科“插管”。“插管小队”的种种事迹为麻醉学科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痛定思痛之路。

 
 





01

 


有“主动”才有“认可”


  本次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基本上是由感染科、急诊科、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主导新冠重症患者的治疗。麻醉医生空有一身抢救治疗危重患者的本领,却无法上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大多数人眼中,麻醉医生的定位就是在手术室内做进行麻醉工作的医生,哪怕有高超的医术也只是“临危受命”去抢救危重手术患者。


在很多麻醉医生自己的眼中,麻醉医生自身也有种种尴尬之处:

麻醉医生接触的大多是手术中的患者,没有在病房和门诊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缺乏医嘱处理和病历书写等基础技能;

麻醉医生大多缺少查房机制,缺少与病房内护理团队沟通合作管理病人的能力;

麻醉医生大多接触急救药物和麻醉药物,对危重患者全身性疾病的其它类型药物不熟悉;

麻醉医生大多接触急救技能和麻醉操作相关技能,对于ECMO、无创呼吸通气、肝肾功能替代治疗和心脏辅助治疗等操作不熟悉。于是,在疫情之初,很多麻醉医生在抗疫治疗之中也只不过是从事与普通住院医生一样的工作,顶多是在时刻准备着出现危重患者抢救时的“临危受命”罢了。

   新冠疫情的进展也牵动着许许多多麻醉界同仁的心。许多麻醉界专家通过仔细分析新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之后发现,“缺氧”是新冠危重患者的主要症状,但是“气管插管”却没有被列入当时的新冠治疗指南的常规治疗之中。各个学科的各种先进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都没办法有效地降低新冠危重患者的病死率。但是,任何一位麻醉医生都知道,对于缺氧的病人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插管吸痰”。于是,通过麻醉界专家的“主动请缨”,由麻醉医生组成的“插管小队”成立,对所有的新冠危重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治疗,大幅降低了新冠危重患者的病死率。   

 

  “插管小队”的事迹告诉我们,“临危受命”不如“主动请缨”,毕竟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足以减轻千千万万人的痛苦和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埋没自己的一身本领呢?

  麻醉学科的“主动请缨”需要逐步进行,主动让广大患者和医务同道都了解麻醉医生的本领。

第一需要加强术前访视、术后随访和麻醉会诊,建议形成高年资主治及教授级别的麻醉大查房机制。高年资麻醉医生带领住院麻醉医生到病房去对术前和术后病人进行麻醉大查房,一方面可以让手术病人和家属都认识和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病情,提高麻醉工作和术后镇痛的质量。虽然在麻醉大查房的过程中可能引起部分外科的意见,但是只要我们尽量不干涉外科的治疗方案,尽量为患者手术进程和预后考虑,必定会得到更多手术科室和手术患者的欢迎。

第二,需要加强麻醉门诊和麻醉AICU的建设,增强麻醉医生医嘱处理和医护沟通的能力,为今后成为围术期医生的过渡而积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需要加强手术室外麻醉,包括无痛胃肠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无痛皮肤激光治疗、无痛拔牙、无痛微整形、小儿门诊检查镇静、小儿病房治疗操作镇静等。麻醉医生主动从手术室内走出去,不仅可以让更多学科的患者和医务人员了解麻醉工作,还可以满足舒适化医疗的需求和增加麻醉医生的收入来源。






02

 


有“指标”才有“认可”


  本次“插管小队”的事迹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不仅仅是因为麻醉医生的勇敢,更是因为有新冠危重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的数据指标。麻醉医生组成的“插管小队”对所有的危重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和呼吸辅助治疗处理后,每日死亡患者的数目迅速下降至个位数,从而彻底降低了疫情危重患者救治的最大风险,为许许多多新冠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希望。

  这件事情说明,有“指标”才有“认可”。多年来,麻醉学科的“指标”主要是科研质量指标一条。但是麻醉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麻醉科研的困难程度大大超过了内外妇儿等科室:一方面,麻醉医生工作过于繁忙,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麻醉医生缺乏医疗操作的话语权,难以获得患者的支持和标本数据的收集。除了科研指标之外,评判一个内科或外科医生的指标很简单,那就是能否将患者的疾病治好,能否让患者和家属满意。而麻醉医生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这种评判的指标,难以获得患者和家属的口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麻醉知识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麻醉中患者的风险,另一方面给所有医生和患者一种“麻醉很简单”的错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复杂化,麻醉医生在临床麻醉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巨大。一边是麻醉流水作业般的简单化,一边是麻醉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如同山岳般沉重的偏见将麻醉从业者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从本次“插管小队”的事迹中看出,解决目前人们对麻醉学科认可的偏见需要建立合理的麻醉临床工作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用临床数据来证明一位麻醉医生除了科研水平之外的临床水平的好坏。有人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麻醉医生每天的麻醉工作不亚于打败各种麻醉风险和麻醉意外怪兽的战斗。在日复一日的打败各种怪兽之后,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升级”,得不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生最大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诚然,临床麻醉工作已经是无比繁重,再去对麻醉医生进行工作质量的量化评价,无疑是一种有些残忍的事情。但是,麻醉学科在前辈们千辛万苦的艰难奋斗中发展到今天,曾经某些熟视无睹的小小绊脚石已经“大如山岳”,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勇气和毅力确实难有广阔的发展出路。


麻醉临床工作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可以包括

通过电子病历的数据分析麻醉患者术前风险、麻醉困难程度和麻醉中的生命体征平稳程度;

通过PACU和AICU麻醉术后恢复指标评估患者苏醒情况和术后疼痛情况;

通过完善术后短期随访和出院后长期随访指标来判断麻醉患者预后质量,是否有谵妄、慢性疼痛或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等;

通过加强麻醉中监测指标来判断麻醉工作治疗,包括脑电监测变化、脑氧灌注指标、心电图变化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变化指标;

通过对危急重症患者具体麻醉进行全科室讨论评分,从临床麻醉评分上对危重患者的麻醉医生进行鼓励。此类麻醉临床评估指标还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医院水平和科室特点来考虑制定,本人水平有限,只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思考。





03

 

有“合作”才有“认可”

   2020年新冠疫情抗击战的胜利,是与所有医务人员、所有科研人员甚至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一个新冠病人的康复,除了“插管”之外,基础的隔离护理、心理安抚和对症支持治疗等等需要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努力,还包括病人自身的努力。麻醉医生组成“插管小队”确实有功,但是功劳是属于每一位抗击新冠疫情之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说“每个人都了不起”。每个人通力的合作,在合作中沟通,在合作中得到互相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有“合作”才有“认可”。麻醉学科的创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外科手术病人的痛苦,就是在与外科医生的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麻醉工作的特性使得麻醉医生往往居于“幕后人员”的角色,麻醉学科的发展有一种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下和临床医学精细分工化的发展趋势下,重症医学科和疼痛治疗科从麻醉科分离出去并不断发展壮大。在本次新冠疫情的抗击战中,许多重症科医生冲锋在抗疫一线而尽情施展才华,让许多的麻醉界同仁羡慕不已的同时也在深刻反思:麻醉学科的发展之树的发展壮大是否需要从加强分枝叉叶的亚学科转移到增强自身临床麻醉主专业的主干上来?临床麻醉的主专业就是医疗舒适化和安全化,而这一点必须要加强与各个科室之间和合作。


  在医疗沟通合作中,麻醉科医生首先去尊敬和认可其它的科室,其它的科室才会尊敬和认可麻醉科。

我认为这条合作之路可以包括:

麻醉科设立专门的学科合作联络人员,与内外妇儿等学科进行专业沟通,了解各个科室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进展和相应的麻醉需求;

麻醉医生与外科等学科医生进行不同层面不同大小的沟通,可以有定期的科室间联谊和会议,互相交流彼此的问题和要求;

麻醉医生与基础医学科研专业、新药物研发公司和新麻醉设备研发公司交流合作,将临床麻醉的需求和基础科学研究方向相结合,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麻醉学科的发展。闭门造车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合作沟通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后记

2020年,麻醉医生组成的“插管小队”以莫大的勇气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也引起了麻醉界同仁的深思:难道麻醉医生的定位仅仅只是插管而已?答案肯定是“不”。正如此次的新冠疫情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块小小绊脚石,勇敢地跨过去才能赢得后人的尊重;而目前麻醉学科的困境也只不过是麻醉历史发展上的一块小小的绊脚石而已。目前麻醉学科犹如缺氧的病人(缺少人员和缺少认可)一样,需要在以莫大的勇气去“插管”,去让我们的学科“开放气道,呼吸氧气”。

  回首当年麻醉学科发展之初的困境,老前辈们努力拼搏的点点滴滴让今天的我们满怀感动和尊敬。再看看我们今天的麻醉学科发展之路,虽然有些许小小的困难,但是和麻醉前辈们面临的困境比起来不值一提。2021年已经起步,麻醉医生们也将勇敢地踏上历史的征程,就让我们以“插管小队”般的勇气跨过当前的麻醉“绊脚石”,也让后来之人好好看看。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插管,麻醉,医生,新冠,疫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