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肥胖还会引起脂肪肝,如果炎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时间长了以后肝脏也会发生纤维化,这些孩子未来发生肝癌的概率也会比一般孩子要高得多。
最近,一个3岁多的“小网红”佩琪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她的体重实在太夸张了。据女孩妈妈社交账号视频记录:2年前,当时一岁半的佩琪圆滚滚粉嘟嘟,胖的不算夸张;1年前,当时两岁半的佩琪体重达50斤;三个月前,三岁的佩琪体重超过60斤;最近,三岁多的佩琪已经达70斤!更让人不忍直视的是,佩琪爸妈非但不急,还越喂越多,兴奋宣布:马上突破100斤!
看到这一幕,想告诉更多的家长朋友们:肥胖的危害远非大家想那样简单,甚至可以要了孩子的命!下面分享2个让人痛心的病例。
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吴蔚主任医师说:“这样的吃法,很危险!” 重度肥胖,会引起全身代谢问题。孩子一直暴饮暴食,这样体内胰岛素会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发展下去,会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甚至心血管疾病、痛风等等,可能危及生命。
此前还有过一个4岁7个月大的孩子,腰围已经达到95公分,快赶上成年人了,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5,属于重度肥胖。这个孩子不仅有各种肥胖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还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晚上睡觉的时候鼾声如雷。这个孩子在睡梦中突然去世,当他爸爸发现时已经没了呼吸。
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大城市,5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孩子过重或肥胖,这非常值得引起重视。孩子太胖容易引发多种代谢性疾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都会找上门。太胖还容易引起性早熟、性发育不良。
比方说一个男孩子,三个月时间里胖了10斤,才9岁5个月的孩子,骨龄检测结果却显示为12.5岁,孩子的睾丸发育也已经有6毫升。
从医学上来说,睾丸发育超过4毫升,就已属于性早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孩子肥胖还会引起脂肪肝,如果炎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时间长了以后肝脏也会发生纤维化,这些孩子未来发生肝癌的概率也会比一般孩子要高得多。
深圳市儿童医院曾介绍过一个病例,7岁的小敏(化名)有些反常,她经常口渴,300ml的一杯水,咕嘟咕嘟几口就喝完了。喝水多,难免去厕所也多。有几次,她竟然还尿床了。精神也不太好,即使看到爱吃的红烧鱼,也没有食欲,人很快就瘦下来了。
起初,父母以为她感冒了,没有太在意。可是,过了十多天,小敏的“感冒”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糕:她的呼吸急促,时不时还头晕、胸闷。一张嘴说话,还有一股烂苹果味。
于是,父母带着她到当地医院做了检查。拿到检查结果,小敏父母愣住了,有点不敢相信。他们赶紧带着孩子,去深圳市儿童医院复查。没想到,还没到医院,孩子的意识就有些模糊,还说起胡话。
一到医院,小敏就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ICU)抢救。拿到病危通知书,夫妻俩还有点懵:“怎么会这样?孩子明明好好的?!”
诊断结果显示:小敏血糖水平竟然达到了45.8mmol/L(毫摩尔/升),比正常范围高出近10倍!更严重的是,尿糖和尿酮体也呈阳性。这意味着,孩子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孩子好好的
为啥会得糖尿病?
▽
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人吃东西后,食物经消化、吸收会产生能量,能量在身体里会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血糖会增高。为使血糖保持一定范围,机体会分泌一种具有降糖作用的物质,这就是“胰岛素”。
由于某些原因,有些人进食后胰岛素“罢工”了(不能正常分泌或分泌不足),又或者胰岛素在“工作”,但是机体不care(也就是胰岛素不起作用)。
这时,体内血糖增高、糖代谢紊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久而久之,就得了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分为2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1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为80%~90%。这类患儿由于缺乏胰岛素,血糖很高,发病较急。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患儿可能因高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1型糖尿病孩子,需要终生打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这类患儿,大多是胃口很好的肥仔。肥仔们大吃大喝的时候,肠胃吸收的糖太多,胰岛素就得玩命儿的干。
渐渐地,生产胰岛素的胰岛ß细胞不堪重负、功能受损,最终血糖升高,发生2型糖尿病。
过去认为,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而2型则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随着“小胖墩”越来越多,儿童的2型糖尿病也在迅速增长。
📣 粑粑麻麻们注意了!
儿童糖尿病,在两个年龄段高发:
▽
🌟 学龄前期(4~6岁)
🌟 青春期早期(10~14岁)
以儿童最常见的1型糖尿病为例,约50%的患儿,是在10岁以前发病。所以,粑粑麻麻们不要掉以轻心啊!
小小年纪得糖尿病,与这些因素有关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有:
2型糖尿病,一般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孩子的父母、叔伯、姑舅、姨妈之中,有人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孩子得糖尿病的机率更大。
不过,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还是:肥胖。
如果孩子超重或肥胖,同时家族亲属有糖尿病患者,或者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一定要高度注意。
孩子出现这6种征兆
可能就是“小糖人”
▽
人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就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三多”:多饮、多食、多尿
✔“一少”:体重减少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去医院测血糖。如果检测结果是:
空腹血糖 ≥7.0mmol/L
随机血糖 ≥11.1mmol/L
那就更不妙了,孩子可能就是得了糖尿病!当然,如果孩子空腹血糖在5.6~6.9mmol/L之间,也说明孩子的糖尿病风险增加,要及时去内分泌科就诊。
还有更严重的:如果孩子有以下症状,还可能是酮症酸中毒,要立刻去医院——
酮症酸中毒典型症状👇
别心怀侥幸!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如果怀疑孩子酮症酸中毒,一定要第一时间挂急诊。
要想家中不出“小糖人”
平时得做好这几点
2型糖尿病的出现与饮食、运动有着直接关系。关于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在后面有详细介绍,主要想提醒家长朋友的是小胖墩们要定期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以求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小糖人”出院后应参照住院时的食谱严格安排饮食、按医嘱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还要适度运动。
——千万别拿孩子肥胖不当回事,小时候胖,长大也会胖
有的家长想着小时候胖点没关系,只要身高不影响,长大后减肥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对的,很多人的肥胖问题就是从小时候开始的,小时候体重有问题的孩子,在成年后也更容易出现体重问题,即使减肥减下来,也很容易反弹回去。
有研究数据表明,10%-20%的肥胖婴儿将成为肥胖儿童,40%的肥胖儿童将成为肥胖青少年,75%-80%的肥胖青少年将成为肥胖成人。同时,肥胖时间越长,肥胖程度越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因此,重视肥胖要从婴幼儿期开始,尽早对小儿肥胖进行干预。
——怎样辨别儿童肥胖
临床上医生会用到体块指数(BMI)更精确地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肥胖,体块指数就是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和成人的BMI不同,儿童的BMI要分年龄段。
男童BMI对照表
女童BMI对照表
此外,医学上还会用到腰围身高比,用于辨别是否有中心性肥胖,如果该比例超过0.48就应当高度警惕中心性肥胖及其带来的并发症。
——如何帮助孩子控制体重
在儿童期不宜使用减肥药物或过度节食来控制体重,应选择科学的方法改善饮食,包括控制热卡、合理的荤素搭配及健康的烹饪方式,结合运动,增加机体消耗,使孩子能够有计划地健康减肥。
说了这么多,小胖墩们怎样做才能控制体重?教你16字真言:平衡膳食、合理三餐、改变生活、增加运动。
1平衡膳食
就是什么都吃、什么都适量。
油脂纯糖严控制;牛奶豆类不多天天有;肉禽鱼蛋多样化;蔬菜水果一斤加一只;五谷杂粮是基础;粗粮薯类米面交换吃。
限制糖果、奶油蛋糕、肥肉、巧克力、甜饮料等,多喝白开水、偶尔喝茶水。
为不使儿童产生饥饿感,控制饮食时注意选择体积大、热量少的食品,如芹菜、萝卜等蔬菜,以及苹果、梨、橙子等水果,可保证维生素供给。
炒菜时尽量少油、少盐、清淡饮食。
2合理三餐
早餐要吃好、午餐别太饱、晚餐尽量早。制定每天、每餐的进食量,进食速度要慢,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时应注意什么?少吃多餐,细嚼慢咽,进食20分钟以上,睡前不能进食。
有些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
零食能吃吗?控制不住怎么办?
零食是肥胖儿童的“宝贝”,大部分孩子控制不住,我们应该为孩子正确选择及安排零食。
零食最佳时间放学后、晚餐前1-2小时,每天少于3次,量少。
以下是“零食红绿灯”表格:多选绿灯食物、少选黄灯食物、避免红灯食物。
3改变生活
改变生活习惯,提倡不乘电梯、多爬楼梯;少乘车、多步行;鼓励孩子做家务;多陪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多玩耍跑动。
4增加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低到中等强度的持续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慢速跳绳等。尽可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1-2种运动,每周3次,每次45分钟,最好家长进行陪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记:不能因运动量增加而饭量大增,否则将前功尽弃。
文章转自:三甲传真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