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在空闲时到底在干什么呢?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在外独自漂泊的年轻人,在独处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思考很多事情,并感到孤独和备受煎熬。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孤独环境中,会影响我们的睡眠,对于大脑以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那么,人为什么会感受到孤独呢?当我们感到孤独时,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
(来源:Pixabay)
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系的内森·施普伦(Nathan Spreng)教授及其合作者,通过对英国生物医学库的大约 4 万名中老年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数据、遗传学信息和自我心理评估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大脑的孤独感与人脑中所谓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密切相关。具体来说,越孤独的人,大脑默认模式网络越容易被激活,越容易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思考和回顾。
对此,施普伦表示:“在缺乏希望得到的社会体验的情况下,孤独的个人可能会偏向于内向的想法,如回忆或想象社会体验。我们知道,这些认知能力是由大脑的默认网络区域居间促成的。因此,这种对自我反省以及可能是想象的社会体验的增强关注,自然会动用基于记忆的默认网络功能。”
该研究以“The default network of the human brain is associated with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神奇的默认模式网络
关于默认模式网络,哈佛大学的 Germer 教授曾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概括,“人的大脑有一个部分叫作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位于头部从前到后的正中间,在专注做事的时候不活跃,但在休息的时候特别活跃,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形成自我意识;反思过去,担忧未来;寻找问题。”
1953 年,物理学家劳伦斯·索科洛夫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志愿者平躺在床上解算术题,与此同时,记录下志愿者的脑电波和大脑中的含氧量。他试图证明人们在绞尽脑汁时大脑会消耗更多的氧气,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志愿者在做计算时大脑所耗费的氧气还不及闭目养神时消耗得多!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大脑看作一台随时待命的计算机,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被要求处理各种任务时才重新启动。但索科洛夫的实验却似乎预示着大脑在“放空”时仍消耗着不少的能量。
后来,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的神经学学者马库斯·雷切利和他的同事经过数年的研究,逐渐揭开了大脑空闲时究竟在做什么的奥秘。
雷切利一直运用一种被称为“PET”的脑成像手段研究与词汇有关的大脑活动。有一天他偶尔发现,大脑某一区域在被试休息时还存在某些激活,而在任务开始后激活又消失了,大多数研究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随机噪声(没有意义的实验数据)罢了。
但 1997 年,雷切利的同事乔丹·舒拉姆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他仔细察看了以往 134 名被试的脑成像结果,发现无论试验任务是什么,大脑中的一个部分总是在任务开始后降低了激活。2001 年,他们两人发表了论文,向世人揭开了大脑中神秘“默认网络”的面纱。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