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麻哥的日常”授权转载
上次讲了面神经监测时不用肌松药的麻醉管理,但是患者治疗个体差异甚大,有的患者很容易恢复自主呼吸,出现体动,这会影响手术效果及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此时,则必须使用肌松药消除患者的体动。那么,必须使用肌松药时的麻醉管理又是如何呢?在《临床麻醉学病例解析》,也有这方面的相关内容,稍作整理,分享给大家,供作临床参考!
在面神经监测的手术中使用肌松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在麻醉诱导时给予单次负荷剂量,达到气管插管所需肌松,然后不再给肌松药,待肌松消失后施行面神经监测。
但此种方法不能确保术中不发生体动或过深麻醉带来的副作用。
????术中常规使用罗库溴铵维持足够程度肌松,待拟行面神经监测时使用特异性拮抗剂Sugammadex逆转肌松作用。
但此法在需要反复探测面神经的情况下可行性差。
????待肌松程度部分恢复后,在肌松监测下予以小剂量肌松药维持部分神经肌接头阻滞程度,既保留面神经肌接头能满足面神经监测所需的传导功能,又确保四肢骨骼肌足够的制动。
罗库溴铵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无蓄积作用、可滴定给药、副作用小,且有特异性拮抗药( Sugammadex),因此是用于面神经监测的较好的选择。
⚡研究表明肌松药在较低剂量部分阻滞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时可同时维持一定程度的骨骼肌松弛和面神经诱发肌电位反应(EEMG)的反应性。⚡️
有研究发现单次肌颤搐刺激下T1=30%~40%是适用于术中经颅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肌松程度。
也有研究认为肢体骨骼肌T1=50%的肌松时能确保制动的同时保持面神经监测良好的反应性,而且EEMG的反应性与外周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Neuromuscular Blockade,NMB)之间存在直线关关系,刺激阈值与NMB呈正相关,反应振幅与NMB呈负相关。
面肌和四肢骨骼肌对肌松药的敏感性可能存在差异:其机制可能在于面神经和肢体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密度和分布均有差异。
此外大部分患者术前面神经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与正常面神经相比,受损面神经的EEMG反应敏感性更低、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因此对于受损面神经中行EEMG评估神经功能时使用肌松药更应该谨慎。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