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需要引起重视,一定要做好防范!
这几天全国的“新闻C位”
都被TA霸屏
“寒潮”
霸王级寒潮
2020年末
真正的暴击
就!要!来!了!
提醒:天气变化,医院收治卒中患者较前明显增多,冬季也被称为脑卒中“魔鬼季”,最容易引发脑卒中,特别许多老人晚上上厕所或早上起来就中风了。
即将迎来元旦三天小长假,又恰逢低温来袭。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大众需要引起重视,一定要做好防范。
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无论是是出血还是阻塞都会多脑细胞造成很严重的损伤,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因此,早期干预和预防尤为重要。
但因普通大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有限,造成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发现5个异常,说明可能有脑卒中,尽早检查。
由于脑卒中发病急促,张院长提醒,一旦突然出现如下表现,需要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突然出现的单侧面部、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
▶突现言语不清或理解障碍;
▶突然出现的单眼或双眼的视物不清及看东西重影;
▶突然出现的走路不稳、头晕,伴有肢体麻木无力;
▶突然出现的原因不明的眼皮耷拉,剧烈头痛,脖子发硬。
早期识别脑卒中,快速救治,对于卒中患者获得良好预后至关重要。怀疑发生脑卒中后,不论病情轻重,都要尽快送医院诊治,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此外,对于脑卒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
误区一:脑卒中是突然发生的
脑卒中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是说没有预兆。大多数脑卒中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发生于完全性脑卒中之前的数小时、数天、数周和数月,但不幸的是,由于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很快消失,易被患者所忽略。
误区二:脑卒中仅发生于老年人群
我国的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大约33%的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且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等因素,有10%-15%的患者在45岁之前就发病了,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
误区三:忽视预防,卒中发生才意识到严重性
忽视预防是十分有害的,但是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就在脑卒中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的说法,但是这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远离脑卒中,做好4件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较多,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颈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高钠高脂饮食、缺乏身体活动、超重和肥胖等因素日积月累,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都相对较高,需要特别留意。
想要更好地预防脑卒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还要做好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1、注意保暖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受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
2、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
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戒掉烟酒,坚持运动,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坚持长期的做下去,切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4、控制血压和血脂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血脂异常也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降血压的同时调节血脂,平日应该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必要时需要遵循医嘱选择相应降血压及调节血脂的药物,通过综合的调理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及血脂。
降温来势汹汹,预防中风不能操之过急,除了调整生活习惯,大家一定要及时增添衣物,防寒保暖哦~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到院咨询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