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20,铭记那些拼搏和力量

2020
12/31

+
分享
评论
健康中国
A-
A+

这一年,有太多的不易,也有更多的不凡。


“您好,请出示健康码……”


“请佩戴口罩……”


“来,测量一下体温……”


每一个2020年的亲历者,都已熟悉这几句话。


这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口罩、健康码成了日常生活的标配。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眼泪与离别,也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清零,重启,疫苗……


这一年,有太多的不易,也有更多的不凡。


在与2020年挥别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首那些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把过往365天的难忘光影珍藏记忆。


 

 
 

△“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84岁的钟南山院士泛着泪光如是说。1月18日傍晚,钟南山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武汉金银潭医院病房外,前来支援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喻赛红为自己加油打气。


 

△1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牵头组派20支检测队伍共计83名队员驰援湖北实验室检测工作。在一个月超高强度的样本检测工作后,后方指挥部提出队员轮替建议。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回复:“一干到底”。


疫情来势汹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全面打响。从来没有英雄从天而降,只有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每一位凡人。


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5名公共卫生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踏上征程,驰援疫情防控一线。


 

 
 

△1月21日,武汉市普仁医院祝熹写下“请战书”。曾经是感染科骨干医生的他,申请回临床一线工作。


 

△1月27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医院综合病区楼联系、协调工作。(湖北日报记者 柯皓 摄)


疫情面前,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与时间“赛跑”。迎战疫情,还有无数个奋战一线的医护公卫人员,白衣执甲,为爱逆行,默默付出。


 

 
 

△“儿子,要挺住,要坚强……”2月3日凌晨,90岁的徐奶奶在医院写信给尚在重症监护室的儿子,可这封信,最终没能送达……她挂念的儿子,次日下午抢救无效离世。


 

△4月4日10点,武汉江汉关大楼,市民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默哀。


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很多人痛失亲人,还有很多位医护人员把生命定格在抗疫战场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刘智明、李文亮、夏思思、彭银华……


别离的痛苦,让我们更加懂得,没有什么比生命健康更宝贵。


 

 
 

△终于等到这一天。休舱大吉!


 

△贵州医疗队队员在送别康复患者后庆祝。


2月3日,中央指导组从全国调集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武汉市建设方舱医院。“诺亚方舟”般的方舱医院,用最短的时间收治了1.2万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为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一批批轻症患者出舱,分布在武汉各地的方舱医院陆续关闭。3月10日,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过水门”,各地以最高礼遇迎英雄回家!


 

△3月31日,在武汉工作整整40天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郭文瑶凯旋,并按要求进行14天集中隔离。郭文瑶的孩子在高速路口等待妈妈,短暂的逗留,他只能和妈妈隔着玻璃挥手相见,嘴里不住地大喊“妈妈,妈妈!”


别时雨雪霏霏,归来山花烂漫。英雄凯旋,欢迎回家!


 

 
 

△4月8日零时,在武汉西高速路口,车辆有序驶离武汉。


 

△4月8日,乘客在汉口火车站扫健康码准备进站。(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春回大地,武汉重启!4月8日零时,武汉市解除持续76天的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3月18日,在伊拉克巴格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援助伊拉克新冠肺炎防疫专家组成员正在调试核酸检测实验室设备。(新华社发)


8天确定病原体,16天研发成功检测试剂盒,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疫情,第一时间分享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第一时间开展疫情的国际防控。


中国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开展国际科研交流合作……彰显大国担当。


 

 
 

△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展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样品。(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疫苗是战疫的有效武器。我国同步开展了基于5条不同的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攻关,从4月2日批准第一个疫苗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到6月批准三个疫苗紧急使用,再到7月以来多个疫苗陆续在境外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总体工作进展顺利。


7月至今,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高风险暴露人群进行紧急接种,已累计完成100多万剂次。目前,我国正按照“两步走”的方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逐步实施全国范围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武汉疫情防控后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救治专家组的8位专家留守当地,攻克最后的“重症堡垒”,被网友称为“重症八仙”。之后,他们从武汉又转战黑龙江、吉林、新疆……在不同的地点,一直坚守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第一线。(中国人口报记者 潘松刚 摄)


 

△6月11日,北京市报告1例本地确诊新冠肺炎病例。6月12日一早,北京市疾控中心流调队队员集结,分别奔赴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京深海鲜市场等现场,对不同环境的样本进行采集。


 

△11月20日凌晨,天津报告新增4例本土确诊病例。天津市滨海新区次日上午启动“滨城大筛”,对滨海新区260万名全体居民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当天雨雪交加,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百名队员深夜整装,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战斗”。


我国疫情仍处于零星散发状态。每当“火苗”燃起,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以最短时间完成动辄千万量级核酸检测需求。流调人员抽丝剥茧,紧急排查,寻找一切可能传染病毒的蛛丝马迹,在最短时间内描绘出清晰的传播链。时间不留空白,密接不漏一人,他们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3月5日,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护送病人途中,停下让病床上的老人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这一幕曾感动众人。9月4日,照片中的两位主角再次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逢,重现医患携手看夕阳的温馨一幕。


 

△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易凡年初感染新冠病毒,治疗时因药物作用面部颜色加深,经全力救治,“黑脸”医生易凡逐渐痊愈康复。“易大夫您好。”“我终于在现实中看清您的模样了。”12月初,易凡与救治他的医生、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和五部主任詹庆元别后重逢,并没有太多寒暄,简单两句话,两人紧紧拥抱,眼含泪光。


2020年被媒体评为“最糟糕的一年”,但这一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希望的力量。


哪怕在病毒肆虐的至暗时刻,我们从未放弃希望。


这一年,我们肩并肩,一路向光而行,永不言弃,终见花开。


再见,2020!

你好,2021!



策划:谭嘉

文字:王成凤

图片制作:王珺珂

编辑:王成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力量,铭记,拼搏,疫情,疫苗,武汉,队员,重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