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抑郁了,你焦虑了,你不开心了,或者可以怪它们——肠道菌群。
如果你抑郁了,你焦虑了,你不开心了,或者可以怪它们——肠道菌群。
之前大多数有关肠道微生物跟大脑关系的研究仅限于动物,而在人体的研究中,数据很有限,所以这项或将在江湖揭起一场腥风血雨的研究值得期待。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影响全世界超过2.64亿不同年龄段的人。年轻人作为“焦虑情绪”的主力群体,他们焦虑程度远超出大家的想象。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父母的殷切期望、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都使得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了焦虑的来源。相关数据显示,96%的人都有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可以说,焦虑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了解其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学家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导致某些代谢产物减少,从而导致类似抑郁的行为。这些发现表明健康的肠道菌群有助于正常的大脑功能,这些发现发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讯》上。
科学家越来越相信,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或许对我们思想的状态有重要影响。胃肠道-大脑通路似乎是双向的。大脑作用于胃肠道和免疫功能,从而调节菌群的组成;而胃肠道菌群能够产生刺激神经的物质,包括神经递质和代谢物,从而作用于大脑。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屁股是如何决定脑袋????的?
曲径通幽
>>>脑肠轴<<<
肠道菌群与人类的行为、情绪有着奇妙的关联。科学家正在考虑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来直接治疗部分心理疾病。未来人们或许可以通过吃某种益生菌从而来改善情绪,这些听上去是不是都很奇妙?尽管有许多未解之谜仍需解答,但科学家已经在通过肠道菌群调控大脑之路上迈开步伐。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盛行这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你的身体由你的食物决定),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关注,这句话也越来越多地被重提起。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你的饮食结构决定你的性格。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各个地区的美食与文化,也不是讨论如何健康地吃喝,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去解读这句话——“You are what kind of bacterial you have“(你体内的细菌决定了你的性格)。
肠道中的细菌种群称为肠道菌群,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菌库。它参与了宿主多种重要的生理作用,如影响机体的营养代谢、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及抗菌作用,因此肠道菌群又被人称之为"被遗忘的器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到肠道菌群与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从而提出一些像"肠脑轴"和"肠肝轴"等名词。
从进化角度讲,菌群之所以与大脑“沟通”可能自有其原因。它们需要我们人类的“社会性”,这样它们才能在人群中散播,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神经学家John Cryan如是说。Cryan的研究表明,无菌小鼠缺乏识别同类的能力。在其他研究中,破坏菌群能够诱导小鼠出现类似人类的焦虑、抑郁,甚至自闭症行为。在一些例子中,当给予小鼠有益的细菌后可以使它们恢复正常行为。目前,几乎所有的数据还仅限于小鼠,但Cryan相信,这些发现为开发类似物(他称之为psychobiotics)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屁股决定脑袋
>>>菌群????大脑<<<
问题一
肠道菌群怎样对大脑“发号施令”?
问题二
那肠道菌群研究有可能尽快走向临床医学,造福人类吗?
问题三
肠道菌群研究是否被“玄学化”?
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最近的观察还揭示了情绪障碍与肠道菌群损害之间的联系。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个科学家联合项目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确定了肠道菌群与氟西汀(一种经常用作抗抑郁药的分子)的功效之间的相关性。但是,控制抑郁症的某些机制仍然无法明确。
正是因为神经和肠道菌群研究的诸多未解之谜。才值得我们期待,或许有一天就是肠道菌群能让我们活到120岁。
小细菌????大功效
>>>科学探索<<<
动物
模型
细菌会对神经生物产生影响
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氟西汀(一种经常被用作抗抑郁剂的分子)的功效之间存在相关性。于是他们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抑郁症的影响机制。
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他们发现,慢性压力带来的肠道菌群的变化会导致小鼠产生抑郁症样的行为,特别是通过导致血液和大脑中的脂质代谢物减少。这些脂质代谢物,也被称为内源性大麻素,是协调体内的信号调节的重要通信系统。内源性大麻素能够与海马体中的特定受体(THC)结合,对记忆和情绪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而慢性压力使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即内源性大麻素减少,使得这套系统传递信息受阻,从而导致了抑郁症样行为的产生。
肠道菌群的改变减少内源性大麻素的代谢,导致小鼠抑郁症样行为的产生
临床
意义
生物精神药物
进而,科学家通过给予这些“抑郁”小鼠用同样的细菌进行口服治疗,结果发现,在小鼠血液和脑中内源性大麻素代谢物的含量上升的情况下,海马区神经元功能得到恢复,抑郁症样的行为同样得到缓解。因此,这提示这些细菌有望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作为一种抗抑郁药物发挥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了那些患有情绪失调动物体内的细菌种类大大减少。然后,他们证明了用相同细菌进行的口服治疗可使脂质衍生物恢复正常水平,从而减轻了类抑郁症的行为。因此,这些细菌可以用作抗抑郁药。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生物精神药物”。
“这一发现表明肠道菌群在正常脑功能中发挥了作用,”研究所微环境与免疫部负责人(巴斯德研究所/ Inserm研究所)和该研究的最后共同作者盖拉德·埃伯尔继续说道。如果肠道细菌群落失衡,一些对脑功能至关重要的脂质会消失,从而出现抑郁症般的行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使用特定细菌进行治疗可能是恢复健康微生物群和更有效治疗情绪障碍的有效的方法。
从发现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到证明肠道菌群在疾病发病中的具体机制,再到临床干预,这个流程已经走通。
不过,对于人体微生物,我们研究的时间仍然不够长,积累的数据仍然不够多。目前的大部分发现,只是证明了微生物组与疾病或健康的相关性,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还缺乏更多的证据。
给予口服细菌补剂恢复了小鼠抑郁症样行为
局限性
肠道菌群研究是否被“玄学化”?
很多研究结果仍停留在细胞或动物实验级别,在人体中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仍然还是未知数。
如果能坚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实验设计,的确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与人体的客观规律。
但随着“肠道菌群”的概念越来越热,一些企业在没有科学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打着改善肠道菌群的幌子大肆宣传,把肠道菌群的作用当作他们产品的作用,这种乱象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内容合作方
巴斯德研究所提供
参考文献
1. Grégoire Chevalier, Eleni Siopi, Laure Guenin-Macé, Maud Pascal, Thomas Laval, Aline Rifflet, Ivo Gomperts Boneca, Caroline Demangel, Benoit Colsch, Alain Pruvost, Emeline Chu-Van, Aurélie Messager, François Leulier, Gabriel Lepousez, Gérard Eberl, Pierre-Marie Lledo.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9931-2
整理/HunTerC
编辑/芷葳
排版/正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