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河南一医生猝死,年仅41岁!忙到没跟妻子拍过一张生活照

2020
12/30

+
分享
评论
健康大河南
A-
A+

12月8日,河南汝阳县中医院外科医生李晓宁,猝死在家中,年仅41岁。


李晓宁医生的爱人宋阿红,也是汝阳县中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

据她说,早晨自己从急诊科下班回家,发现李晓宁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感到不对劲,仔细一看,才发觉已经没了生命迹象。

宋阿红眼中的丈夫和医院同事眼中的李晓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特别敬业,特别繁忙,特别劳累,经常加班,深夜手术到天明是家常便饭,特别繁忙。

忙到什么程度?

从妻子宋阿红的一句话中可窥见一斑。她说,丈夫去世后整理照片才发现,除了身穿白大褂的工作照外,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合影过一张生活照。

41岁的年纪,正直青壮年,正是为实现人生理想发功发力的时候,然而却无声无息地倒下了,令人万分痛惜!

起医生猝死事件,有两个问题引人注意:

一、此事发生在本月初的8号,如今过去二十多天,业内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见,大家对于这种“医不自医”情况,已经麻木了,见怪不怪了。

即便是同行用生命也很难唤醒大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爱惜了。可知医疗行业的“内卷”化有多严重,想要立足发展,就必须拼命努力,其他的无暇顾及,也无法顾及。

这就是对于医生猝死,而造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原因之一。

二、李晓宁医生是猝死在家中的。

虽然妻子、同事都认为他是由于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过度劳累导致。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他并不是猝死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很可能连个工伤都评不上。

这也成为了近年吐槽特别多的一个焦点。别说李晓宁医生是倒在家中,就是倒在手术台上,如果抢救时间超过了48小时,也都不在工伤时间范围。

大家还记得天津的王一医生吗?2019年5月2日,同样只有41岁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王一医生倒在手术台。

医院全力抢救,直到5月15日撒手人寰。但由于抢救时间超过48小时,不能评为工伤。

青壮年频发过劳死 医生到底有多累?

“太多医生忙于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眼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猝然倒下,实在令人心痛。”

不知何时,医生成为了“过劳死”的高危人群。急诊、外科、骨科、神经科、妇产科等重点科室,也成为医生过劳死的“重灾区”。

32小时连续手术,医生累瘫在手术台边


连续工作3个日夜,医生崩溃坐在地上大哭

麻醉科医师周祥勇在采访时,一连说出了9个倒下同行的名字,其中5人年龄仅30岁左右

北京积水潭医院10月份两位医疗骨干先后突发心脏疾病去世

11月25日,山西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刚40岁的鲁医生,因劳累过度诱发脑干出血并严重昏迷

两周内北京三甲医院过劳死三位骨干医生

1月9日晚8时40分,杭州一名全科医师张超忽然倒地,再也没有醒来

......

来自中国的学者团队——上海复旦大学浦东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回顾总结了2013-2015年间因过度劳累导致死亡的医生的案例,探讨了造成中国医生过劳死的原因,以期引发政府和公众对医务人员过劳死的关注,改善医务人员工作条件。

这项研究在2013-2015年报告的医生中,确认了46例过劳死病例(3名女性和43例男性):2013年6例,2014年16例,2015年24例。大多数过劳死病例发生在30-59岁的医生中,尤其是30-39岁的医生

1.北京医生过劳死最为常见,占所有病例的21.7%(10例)

2.其次是江苏(5例)和河南(4例)。然而,在中国第二大的城市上海,仅报告了3例。在发生猝死之前,超过一半的医生连续工作了8至12小时,而11名医生连续工作了≥24小时

3.猝死在麻醉科最为常见,占所有病例的26.1%,其次是骨科和心血管内科。

4.研究表明,2013-2015年,医生中的过劳死病例数量有所增加。

上图为(A)2013-2015年猝死的医生年龄(B)2013-2015年中国各省的过劳死病例分布情况(C)2013-2015年猝死医生的连续工作时间(D)2013-2015年按专科分列的过劳死病例在医生中的分布情况

是什么引发了中国医生的过劳死的日趋严重?

研究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工作模式,可能引发过劳死猝死。不幸的是,我国的医生大部分都处于以下情况的工作状态中 

(i)工作时间过长或夜班,干扰了日常工作

(ii)连续工作,没有休假或休息

(iii)工作压力大

(iv)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

(v)全天候高压工作

为什么医生如此疲惫?

医疗资源的不足。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中国仅拥有世界总医疗资源的2%。因此,中国每1000人口中只有1.2名医生,而发达国家为2.8/1000 。

发达国家的麻醉师通常每年处理500-1000例病例,而中国的这一数字约为1500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项研究发现过劳死最常发生在麻醉科的医生身上。

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和薪水低造成的心理工作压力。

2003年至2013年,全国共发生严重医疗暴力事件101起,报告医护人员死亡24人。

即使在今天,中国医务人员仍处于持续的工作伤害风险,医生被砍、被杀、被殴打等事件,仿佛一直在耳边,扰乱医者的心。

医务人员“流汗流泪又流血”,医患关系的紧张极大地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压力。

初级医疗制度不完善。

我们的诊疗制度强化了对患者权益的保护,却忽视了医护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弱化了对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保护。

大家可曾看到有哪一家医院,因为医患比例严重失调而停诊?医院更多的做法是不停的加号和无假日开诊,这些无不都是以牺牲医生正常的休息时间为前提。

并且在医患矛盾方面,往往选择让医生受委屈,息事宁人。

超长的工作时间和超强的工作压力

有一篇研究过劳死的文献综述发现,工作压力会增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的分泌,这些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及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而临床工作中的压力和不断伤医事件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大了医护的社会心理压力。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往往大家都只看到了“看病难,看病贵”,却无人重视“医生苦、医生累”的问题。

但是,大家是否想过,如果医生自己的健康都难以得到保证,这绝不仅只是给医生自己带来危险,对患者也是一种风险。

因为医生过劳有可能增加对病人的误诊、误治等医疗风险,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医疗纠纷的机率,加剧了医患矛盾冲突。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医生压力更大,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医学老前辈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何为佛?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甘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拼命工作是值得敬佩,但是把命给拼没了,却是令人扼腕,也实在是不值得提倡的。

总而言之,过劳死既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医院改革迫在眉睫,政府应制定和执行有关工作时间的立法,以防止医护人员过劳死。

公众亦应认识到有自身需对医护人员多些理解和信任,不要将所有不满都发泄在一线医护人员身上,因为他们恰恰是和患者一个战壕的战士。

逝者已逝,生者警醒!

让我们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减轻医护人员的心理社会工作压力,不要再让保护我们生命健康的医护人员被过劳死这一无声杀手夺去他们宝贵的生命。

来源:医脉通、爱思唯尔研究苑中国新闻网、都市频道等等综合整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生,妻子,河南,病例,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