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病人群集中在40 岁-60 岁, 尤其是爱喝酒的中年人。
脑动脉瘤的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三位,仅次于脑梗死及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病人群集中在40 岁-60 岁, 尤其是爱喝酒的中年人。
研究显示,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大量饮酒甚危险, 因为酒精会让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极度变化,而且长期饮酒的人,常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大量饮酒导致血压的急剧变化,会致使脑动脉瘤加速破裂。可以说,饮酒是导致脑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
高危人群可尝试三种筛查方法
其实, 脑动脉瘤并非大家所理解的肿瘤, 而是脑动脉壁局部的异常膨出。简单地说,脑动脉瘤好比血管壁上吹起的小气球,气球壁极薄,因此随时会破裂。而一旦破裂,便可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顷刻间便有生命危险, 首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30%-40%。
但是,绝大多数脑动脉瘤较小时,患者几乎没有症状,有时只有轻微的头痛、脖子发硬等。“通常,一般身体检查无法发现较小的脑动脉瘤,因此,高危人群接受专门的脑动脉瘤筛查非常重要 ,脑动脉瘤破裂前治疗与破裂后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越早筛查、诊断,越能够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强调,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或有家族病史的脑动脉瘤高危人群更应做针对性的筛查。
目前, 脑动脉瘤的筛查手段有三种:
CT 血管造影(CTA)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MRA)
脑血管造影。
前两种方法可以检查出大多数大于3-5 毫米的脑动脉瘤。而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最准确的方法,虽然是有创检查,但却是脑动脉瘤诊断的一项金标准。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药物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及神经血管介入术。
如果脑动脉瘤很小(一般宽度小于3 毫米)、未破裂,并且未引发任何症状, 医生会用药物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 以监测脑动脉瘤是否开始长大或发生改变。
而对于宽度大于3 毫米的脑动脉瘤,最好尽早治疗。一般来说,采取外科手术则需要进行开颅, 对血管瘤进行夹闭,风险较高。目前,脑动脉瘤患者中,有近70%采取的是血管介入栓塞术。
即在患者的大腿根部切一个几毫米长的小口,把一个很细的导管,通过动脉血管通道一直送达脑动脉瘤的位置。通过导管, 把柔软的弹簧圈放到血管瘤里, 直至把血管瘤填满,这样,血液就不太能进到脑动脉瘤的瘤腔内,血管瘤被栓塞掉。
因不用开颅、创伤小、疗效肯定,对于合适的病人采取栓塞术更为安全有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