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于线上举办“病毒与人类健康主题论坛”活动。
谢晓亮院士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使世界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公共卫生危机,让人们深刻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作为国内最具声望的科学公益组织,未来论坛希望能以科学的数据和事实,将最具公信力以及最有价值的病毒科普信息传递给大众。我们联合科学、医药、临床等领域知名专家,迅速成立了专题策划委员会,使得‘病毒与人类健康-专题科普’线上科学公益讲座以最快的速度产出最硬核的内容。希望通过本场活动的举办,能够帮助公众更科学地认识病毒,了解新冠,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助力全球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
王健伟教授以《练就降魔的火眼金睛——基因组时代的病原检测技术》为题,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科普了多种病原检测方法,主要介绍了宏基因组测序在病毒检测中的重要作用,而后讲述了两个在新冠疫情中关于病毒检测的故事。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专家组团队通过对当时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呼吸道样本进行深度测序和分析,率先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并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验证确定了这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并代表国家向全球公布了首批基因组序列。其后详细讲述了北京新发地疫情的溯源工作,经过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地抽丝剥茧,解决环境样本病毒含量低、干扰因素多等检测的技术难题,一步步将疫情的源头锁定在新发地市场交易大厅海鲜区的一个摊位上,并结合流行病学方法,发现了冷链食品在新冠病毒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杨晓明老师以《终结疫情的杀手锏——疫苗》为题,通过介绍人类和病毒、传染病斗争的方法和经验,从天花、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到新冠疫情,阐明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介绍了疫苗的作用机制、种类及研发流程,重点讲解了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生物所做的工作。他们坚持推进科技抗疫,在98天完成了疫苗的研发,遵循“标准不降低、流程不减少”的原则,依托可借鉴的经验、优秀的人才团队和产业优势,全力以赴开展科研攻关。一、二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后续在国外开展的三期临床试验也显示了良好的结果,且进展好于预期,加快了上市进程。
此外,中国生物还进行了诊断试剂的开发和使用、新冠康复患者血浆的治疗方案推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单抗研究,努力达到新冠肺炎可诊、可治、可防,从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点发力,目前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杨晓明老师表示,希望中国生物的工作能够为中国的抗疫做出中生(中国生物)的贡献、为全球的抗疫作出中国的贡献。
秦川教授以《动物模型在突发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为题,由动物模型在新冠疫情科技攻关中的重要作用讲起,从传染病动物模型工作基础、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研制和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比较医学中心在新冠疫情下所做的工作,他们在短时间内艰苦工作、探索创新、攻坚克难,基于比较医学分析,制作了人源化动物模型,将人的病毒受体在小鼠肺组织内表达,解决了动物对新冠病毒不易感的造模关键问题,率先成功研制了高度模拟新冠肺炎病因、免疫和病理的转基因小鼠和恒河猴模型,突破了科研攻关的关键技术瓶颈。基于动物模型,遵循科赫法则证实了新冠肺炎的致病病原体,体内证实了人ACE2为新冠病毒的入侵受体,揭示了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规律和传播途径,并在宿主免疫反应和肺组织病理特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创建了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有效性的动物模型评价技术体系,对国家的疫情防控及生物安全保障、临床救治和恢复经济秩序,乃至对世界新冠肺炎的科学研究和疫苗研发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景华教授以《中和抗体:抗击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为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她表示:病毒侵染人体的机制是病毒的S蛋白(spike protein)RBD区域与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病毒囊膜和人体细胞膜发生融合后,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中进一步进行病毒遗传物质的转录和复制,包装成新的病毒继续感染新的细胞。机体抵御病毒侵染依赖自身产生的抗体,抗体不仅能治疗已经感染的病人,也可用于健康人群预防感染。和小分子药物和特异性血浆抗体相比,中和性抗体有着亲和力强、特异性高、安全性好、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等诸多优势,目前已有众多医药公司和研究单位致力于开发特异性中和抗体,有16个抗体疗法正在开展临床试验,这些抗体主要作用是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据严景华教授介绍,研究团队与君实生物紧密合作,开发出JS016抗体。在细胞水平的实验结果证明,与小分子药物如氯喹、瑞德西韦相比,JS016的活性要高1000倍以上。在恒河猴上的实验结果也表明,JS016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已经感染的恒河猴体内病毒的复制,还可以预防恒河猴免受病毒感染。JS016已经在中国和美国同步开展临床试验,I期临床数据表明抗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II期临床数据由礼来发起,与其公司开发的抗体LY-CoV555联用,结果表明JS016(LY-CoV016)和LY-CoV555联用可显著降低高病毒载量病人的比例,降低住院或急诊治疗风险。
在“聚焦新冠、病毒和疫苗”对话环节,嘉宾围绕“新冠病毒的特性”、“新冠疫苗”以及“公共卫生防疫”等方面展开交流与探讨。
新冠病毒 VS SARS
王健伟:2003年非典花了近5个月的时间才明确是冠状病毒,而新冠病毒只用了5天就明确了。这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早在2006年我们就建立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病原组合筛查技术,可同时对上万种病原体同时进行检测,更有效、更敏感、更快速。新冠疫情突然出现,而疫苗和药物研发都相对滞后,早期需要非药物干预,如洗手、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但是在赢得时间后疫情的最终的控制仍然需要药物和疫苗。
张文宏:今年新冠疫情的防控难度应该说远远超过了2003年的SARS,如果科学还停留在2003年应对SARS时的水平,新冠疫情防控情况可能会非常糟糕。但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控制事实上是很成功的,因为我们的科学在进步,医疗技术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结合严格有效的公共卫生的政策、策略,借助科技手段,在没有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对人群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诊断,应该说今年疫情的防控对于技术的依赖是非常大的。
吴晨:与2003年SARS相比,目前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应对突发疫情,不仅仅只依靠科技进步,防控需要全球合作,并且每个病毒本身都有各自的特点。
新冠肺炎治疗的新型药物研发
严景华:近几年抗体药物在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对于新冠病毒,抗体药物的特征是靶向病毒本身、中和病毒、阻断病毒进入到细胞中。目前从临床结果看,抗体药物对新冠病毒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小分子药物,对将来可能的病毒流行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大大降低病人的住院率、从轻症到重症转化的比例,进而降低死亡率。并且,抗体药物除了用于治疗已经感染的病人外,还可用于紧急预防。给紧急密切接触的人进行早期预防和阻断。
张文宏:就感染性疾病来讲,除了用恢复期的血浆,或者是用特异性免疫的抗体以外,这种通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应用过大批量制剂的综合性抗体药物,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方向。但就我国而言,对这类药物的需求是下降的,因为我国对于疫情的控制通过早期发现缩小病人数量,而国外病人数量庞大,特异性抗体治疗的优势就会凸显,而如果把抗体药物的技术平台建好,将来终有一天可以迅速用到这样的技术平台。
吴晨:新发传染病不是人类历史首次,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对平台的建立和投入,对未来也有很好的提升和铺垫作用。
关注焦点:新冠疫苗的研发与上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