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介绍一些不那么常见的宫颈腺上皮良性病变,目的在于遇到更常见的恶性肿瘤时,能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学习病理有一个普遍皆知的规律,就是对于疾病的认识,一定是从正常到异常,从常见到少见,从诊断到鉴别诊断。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习正常、常见和经典病例只需要20%的脑力,而研究异常、少见和疑难病例则要消耗80%的脑力,并且常常费力不讨好。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与脑力的消耗成正比的。
言归正传,本文将介绍一些不那么常见的宫颈腺上皮良性病变,目的在于遇到更常见的恶性肿瘤时,能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将分成上下篇,今天分享上篇。
(一)疾病列表
图1:宫颈腺上皮常见良性病变。
(二)病理表现
1、宫颈息肉
定义
宫颈息肉(Endocervical polyp)是一种外生性病变,衬覆良性宫颈管上皮,中央区为纤维血管间质。
临床
常见;
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患者通常无症状,少数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
良性病变;
病理
(大体)
多为单发,直径<1cm;
(形态)
病变呈外生性或息肉样;
息肉表面:衬覆良性宫颈管上皮(可能伴有鳞化、糜烂或炎症反应);
息肉核心:常为纤维血管间质,其内含有散在腺样结构,伴炎细胞浸润;
少见:表面微腺体增生、乳头状增生、间质蜕膜样变;
偶见:伴鳞状上皮内病变、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需要排除腺肉瘤,特征如下:
①叶状结构;
②腺体周围袖套;
③间质细胞核分裂>2个/10HPF;
④有时可见非典型间质细胞;
⑤有时可见异源间质分化;
图2:宫颈息肉,病变呈外生性或息肉样,表面衬覆良性宫颈管上皮,轴心为纤维血管间质(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3)。
图3:宫颈息肉,表面上皮伴局灶鳞状化生,间质可见炎细胞浸润(图片来自Pathologyoutlines)。
2、苗勒氏乳头状瘤
定义
苗勒氏乳头状瘤(Millerian papilloma)是一种良性乳头状苗勒氏上皮肿瘤。
临床
最常见于儿童(2-5岁),少数为老年人;
常见于宫颈,其次是阴道上部;
患者表现为阴道出血或分泌物;
良性病变;
病理
(大体)
易碎的息肉状或乳头状;
直径<2cm;
(形态)
肿瘤呈纤细乳头状;
乳头表面衬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
乳头轴心含有不同数量炎细胞;
间质呈纤维状,细胞较丰富;
细胞形态温和;
核分裂像少见;
少见:细胞呈靴钉样、伴鳞状化生;
图4:苗勒氏乳头状瘤,肿瘤呈纤细乳头状,乳头表面衬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乳头轴心含有不同数量炎细胞(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图5:苗勒氏乳头状瘤,肿瘤呈纤细乳头状,乳头表面衬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乳头轴心含有不同数量炎细胞(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3、纳氏囊肿
定义
纳氏囊肿(Nabothian Cyst)通常发生在宫颈肌壁,表现为充满黏液的囊腔,内衬宫颈管上皮;
临床
常见;
育龄期女性多见(尤其经产妇);
位于宫颈肌壁间(多靠近黏膜面);
多数患者无症状(体积较大者可疑似肿瘤);
良性病变;
病理
(大体)
单发或多发,单房,其内充满黏液;
直径0.2-1cm;
(形态)
通常位于宫颈管肌壁浅层;
囊壁内衬宫颈管型上皮,萎缩菲薄或呈柱状;
有时上皮可伴输卵管化生;
囊腔内充满黏液;
囊腔周围间质无特异改变;
可能破裂,黏液外渗并发生反应性改变;
少见:囊肿位于深部肌层;
图6:纳氏囊肿,宫颈肌层内可见囊状结构,囊腔内充满黏液。
图7:纳氏囊肿,囊壁内衬宫颈管型上皮,萎缩菲薄或呈柱状,囊腔内充满黏液。
4、隧道样腺丛
定义
隧道样腺丛(Tunnel clusters)通常发生在宫颈肌壁,表现为良性宫颈管腺体呈叶状聚集。
临床
常见;
成年女性发生率约10%(尤其经产妇);
位于宫颈肌壁间(多靠近黏膜面);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可导致黏液样分泌物;
良性病变;
病理
(大体)
常常多发(约80%),其内含有黏液;
平均直径0.2cm;
(形态)
通常位于宫颈管肌壁浅层,靠近黏膜面;
病变由多个宫颈管型腺体组成,呈叶状聚集,界限较清;
多数病例腺管呈囊状扩张,内含黏液,排列紧密(B型),
少数病例腺管体积较小,无囊状扩张(A型);
腺管周围缺乏间质反应;
腺管衬覆立方或柱状细胞;
细胞形态温和;
核分裂像少见;
图8:隧道样腺丛,病变由多个宫颈管型腺体组成,呈叶状分布,腺管呈囊状扩张,内含黏液,排列紧密(B型)(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图9::隧道样腺丛,少数病例腺管体积较小,无囊状扩张(A型),部分病例表现为AB混合型(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5、微腺性增生
定义
微腺性增生(Microglandular hyperplasia)是一种宫颈管发生的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由密集排列的小腺体组成,细胞常具有核下空泡。
临床
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绝经后少见;
病变常与妊娠和服用孕激素有关;
患者通常无症状,少数伴阴道异常出血;
良性病变;
病理
(大体)
单发或多发;
体积较大者表现为息肉样或溃疡;
(结构)
病变由排列密集的小腺管组成,大小不一;
管腔内可见黏液和炎细胞;
间质疏松伴急、慢性炎症或透明变性,缺乏间质反应;
可伴有局灶鳞化;
少见:病变呈小梁状、网状或实性生长;
(细胞)
腺体内衬低柱状、立方或扁平细胞;
细胞形态温和,常见明显的核下空泡;
核分裂像罕见;
少见:细胞呈印戒样、出现局灶核异型及分裂像;
免疫
ER、PAX2、Cyclin D1:阳性;
Ki-67:小于10%;
P16、Vim、CEA:阴性;
图10:微腺性增生,病变由排列密集的小腺管组成,大小不一,部分细胞可见核下空泡,间质伴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图11:微腺性增生,病变由排列密集的小腺管组成,大小不一,部分细胞可见核下空泡,间质伴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6、宫颈管小叶状腺体增生
定义
宫颈管小叶状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 LEGH)表现为宫颈管腺体小叶状增生,常围绕较大的腺管,细胞可出现幽门腺分化。
临床
好发于育龄期女性;
可见于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
局限于宫颈肌壁浅层;
患者通常无症状,少数伴阴道黏液样分泌物;
良性病变;
病理
(大体)
肉眼观通常不明显;
偶尔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
(结构)
病变局限于宫颈内1/2层,与周围界限清楚;
小腺管呈叶状增生,常围绕裂隙状大腺管;
小腺管排列紧密,可形成假筛状;
腺管周围可见薄层的纤维细胞袖套,缺乏间质反应;
(细胞)
腺管内衬宫颈管型黏液上皮;
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核形态较温和;
核分裂像少见;
(非典型LEGH)
上皮内陷、簇状或乳头状;
核增大、深染、核仁明显,可见凋亡小体;
偶见非典型核分裂像;
免疫
P16、CEA:阴性;
Ki-67:指数低;
图12:宫颈管小叶状腺体增生,中央区常见裂隙样大腺管,周围围绕叶状增生的小腺管,小腺管排列紧密,可形成假筛状,腺管周围可见薄层的纤维细胞袖套(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图13:宫颈管小叶状腺体增生,腺管内衬宫颈管型黏液上皮(左侧),有时伴有幽门腺分化(右侧)(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7、弥漫性层状宫颈管腺体增生
定义
弥漫性层状宫颈管腺体增生(Diffuse laminar endocervical hyperplasia)表现为宫颈管黏膜下良性腺体密集、层状增生。
临床
发病年龄广泛,平均约40岁;
常局限于宫颈肌壁内1/3层;
患者通常无症状,少数伴阴道黏液样分泌物;
良性;
病理
(大体)
肉眼观无特异性,有时呈外生性;
(形态)
宫颈管黏膜下腺体密集增生,呈层状或带状分布;
缺乏明显小叶结构;
病变局限于宫颈内1/3层,与下方间质界限尚清,基底部呈线性水平;
腺体中等大小、均匀分布、密集排列;
腺体常呈角或呈星形,内衬宫颈管型上皮;
腺体周围可出现水肿;
间质常伴密集的急慢性炎细胞浸润,但缺乏促纤维反应;
细胞整体形态温和,核分裂像罕见;
图14:弥漫性层状宫颈管腺体增生,宫颈管型腺体弥漫增生,腺体中等大小、均匀分布、密集排列,病变与周围界限尚清(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和3)。
图15:弥漫性层状宫颈管腺体增生,腺体常呈角或呈星形,内衬宫颈管型上皮,腺体周围可出现水肿,间质常伴密集的急慢性炎细胞浸润,缺乏促纤维反应(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和3)。
参考资料:
1.《WHO Classification of Female Genital Tumours, 5th》
2.《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5th Edition》
3.《Atlas of Gynecologic Surgical Pathology》
4.《Color Atlas of Female Genital Tract Pathology》
5.《Blaustein's Pathology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Seventh Edition》
6.《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4版)》
7.《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第10版)》
8.《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6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