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学发展历程

2020
12/29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中国麻醉学发展历程

本文有“马传根教授”授权转载

华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今安徽亳州人。他制作的“麻沸散”记录在《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据考证,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是中药曼陀罗、乌头、大麻、闹羊花(羊踯躅)、附子等。


据传华佗的麻醉术曾流传到日本、朝鲜与摩洛哥等地,日本的外科医生华岡青州在公元1805年应用曼陀罗、生草乌、香白芷、全当归、川穹、炒南星作为麻醉药,施行乳房肿瘤、痔瘘等手术。华岡青州将他的麻醉药称为麻沸汤,以表示与华佗的麻沸散有密切关系。


公元652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与公元75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中都提到大麻用于镇痛。


1337年朱棣著《世医得效方》与1381年朱棣著《普济方》均载有草乌散。


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洋金花的麻醉作用。


1642年张景岳的《资蒙医经》即有蒙汗药的记载。


1662年王肯堂著《诊治准绳》与1773年祁坤著《外科大成》也记载有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等药组成的开刀药方。在明、清朝医学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中草药用于麻醉的记载,其中叙述较多的是洋金花。


针刺镇痛术针灸在中国起源很早,腧穴是针灸的特定部位,一般沿神经走行,称为穴位。许多穴位具有镇痛作用可治疗疼痛性疾病,例如针刺中府、尺泽治疗胸痛,针刺合谷治疗头痛,针刺手三里治疗上肢疼痛,针刺颊车、下关治疗三叉神经痛,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痛,针刺少冲治疗心绞痛等。



1834年美国教会团体派遣获得耶鲁大学神学与医学双学位的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到中国来传教。1835年他在广州创办博济医院,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化医院。1847年伯驾在中国首次引入乙醚全身麻醉,距离莫顿在美国首次使用乙醚仅一年时间。1848年他又引入氯仿麻醉以配合外科手术均获得成功。


20世纪40年代末,尚德延教授在兰州陆军中央医院建立了中国第1个麻醉科。同期,李杏芳教授在上海仁济医院从事麻醉工作(195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吴珏教授建立了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谢荣教授则建立了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之后,谭慧英教授从法国回国,与前述4位教授成为中国麻醉界在“文革”前被评为正教授的5人,加上天津王源旭教授和南京军区总院李德馨教授,对中国麻醉学科的早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

上海陶根记医疗器械工场建于1949年9月1日,20世纪50年代初陶根记根据吴珏教授从国外背回来的Heidbrink麻醉机仿制循环紧闭麻醉机103型和108型等,后来陶根记医疗器械工场合并到上海医疗设备厂。80年代以前我国使用的麻醉机的大多数是103麻醉机,用这种麻醉机也是个体力活,换氧气瓶时需要人抱上抱下,我们年轻男医生就成了免费的棒劳力。


十二

普鲁卡因于1905年由 Einhorn合成后,早年仅作为局部麻醉药应用于临床。1948年Taylor以1%普鲁卡因静脉点滴辅以笑气用于各类手术的麻醉,证明它具有一定的全身麻醉作用。1950年国内谢荣教授首次以硫苯妥钠静注后继以1%普鲁卡因静滴维持麻醉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到50年代后期这一麻醉方法已在国内各地普遍开展。

那个时代的全麻方案:

麻醉诱导:硫喷妥钠200mg(20ml)、琥珀胆碱100mg、杜冷丁25mg、氟哌啶醇5mg。

麻醉维持:1%普鲁卡因注射液250ml

                     50%葡萄糖注射液20mlX3

                     杜冷丁50mg

                     琥珀胆碱100mgX3

                     氟哌啶醇5mg

以上加在一起一共318ml静脉点滴,一瓶可以点滴一个多小时。有时候会不太好醒。


十三

在“文革”前十七年麻醉科发展出现这两种模式,一是以麻醉科医师为主,北方多循这条模式发展;另一种是由少数医师负责,大量工作人员则由护士充任,南方不少医院循此模式发展。而实践证明,前一模式对学科发展是有利的。


十四

1966-1979年为“文革”及恢复研究期文革使得国内麻醉与世界隔离,麻醉学科发展有所停顿,并出现了氯胺酮、芬太尼和氟哌啶醇等药物的国产化。其间曾在全国开展过轰轰烈烈的针刺麻醉和中麻,但仅在某些病人的某种手术(例如甲状腺手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小编1984年大学刚毕业分到麻醉科时做甲状腺手术和口腔科手术都是局麻加针麻,先把针灸针捻进去再接上电针仪,针刺麻醉最常见的穴位有合谷、太冲、三阴交、三间、极泉、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据说还有用针刺麻醉做开胸手术的,术前得练复式呼吸,手术的时候跟杀猪似的。



十五

徐州医学院于198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率先为全国麻醉学教育的发展进行实践性探索,填补了我国麻醉学本科教育历史的空白。


十六

1989年由卫生部发出12号文件,明确指明了麻醉学科成为独立于外科的临床学科,业务范包括临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与重症检测治疗,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组织结构基础。


十七

2019年12月9日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推动麻醉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委组织制定了《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


1990年至今是我国麻醉学科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和世界麻醉学科发展接轨。麻醉药物和技术的安全化、麻醉监控和检测的精细化、麻醉人员结构的高学历化、麻醉科研论文的前沿化、麻醉国际交流的多元化和麻醉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化。这些变化了一大批年轻学子选择麻醉专业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历程,麻醉,中国,麻醉科,学科,手术,教授,穴位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