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弹
论“同去年”
傅先水
(华斌注:傅老师写Y教授的事迹是确实的,写我的那部分当成段子听就是了。)
2020年只剩下5天了,按惯例,我们都到了写年度总结的时候,或许你已经写完上交了吧。对于这件事,很多人(包括我本人)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一个是在自己的微信群里感慨一年又结束了、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啊、腰围粗了白发多了啊、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啊、一事无成颇感无奈啊、感念怀旧平淡是真啊……,云云。而上交给单位的版本,则立即换了一个人,成了一个思想坚定头脑清醒、奋力进取爱党爱国、热爱工作以身作则、珍惜时光不负韶华的优秀分子。哪个是真实的你我,我们都懂。
好多单位都规定上交的版本不得少于多少字,尤其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个人总结,多是按套路的长篇大论,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热爱——、热爱——,坚持——,坚定——(…此处省去五百字),决心在新的一年更加——、进一步——,等等。有朋友告诉我,他们单位规定必须手写不能是打字稿,这就避免了把去年的电子版找出来复制粘贴,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八、九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时候我还在原来的单位供职,一天下午临下班时,已到了最后的截止日期,我们几个同事都在办公室奋笔疾书,字都写的斗大,这时护士长小杨进来看着我们忙碌滑稽的样子,幽幽地说:“哎,哥几个,告诉你们,人家普外的Y教授只写了三个字‘同去年’就上交了,怎么样?”我们齐声赞叹但无人效仿,杨又对张华斌医生说:你学霸,有胆,你也写这三个字。华斌惭然曰:弗敢,弗敢也。
Y教授是华斌的师兄,手术做的极好但不屑名利,声誉甚隆却有些特立独行,他虽然没有很多“名医”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头衔,本院的职工有熟人都求他操刀。华斌是我同事中的临床水平最扎实最牛者,也颇有些士人性格,他尚且不敢,我等庸辈自然就释然了。
Y教授这种做派,按鲁迅先生的定义,就叫“魏晋风度”,顾名思义,这是魏晋时期一种现象级的士人性格和价值取向。汉末及晋代,社会混乱却礼教盛行,当然这礼教是经过统治者改造以利于自己的统治和驯化知识分子,“解释权归领导所有。”建安时期曹操掌权,他对这些不以为然,淡化三纲五常,用人只看重能力,提倡“尚通脱。”这三字按鲁迅先生的解释,就是“随便之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然、率真而不装逼,所以鲁迅对曹操虽也有批评,但总体上是很欣赏的,他自己原话是“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总是很佩服他”。中国历史上把曹操妖魔化很厉害,鲁迅可能是为他正名的第一人吧?老曹若地下有知,可能会感激涕零的。曹操影响了他那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风,用《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话就是“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也就是说,曹操带起来的风气是抒发真情实感,而不是假模假式地无病呻吟。
及至司马氏篡位后,大肆捕杀士人而搞恐怖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士人也表现出了相当令后人敬佩的风骨,成为一种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的现象。像Y教授这种行为,要放在魏晋,就是一种名士风度,在《世说新语》里叫做“任诞”。
任诞,有任性、放纵、不受拘束之意,反映在言行上就是比较另类,和周围环境有些不搭。《世说新语》里有大量记载,都写的既简约又传神,其中大诗人阮籍就是个代表,阮籍很看不上司马氏倡导的那一套道貌岸然的虚伪礼教,但又不能直接抨击,因此他采取了看上去很怪异、很不正经,甚至有些癫狂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说,我虽然不能招惹你们,但也不配合你们。阮籍是大诗人大学者大名流,司马氏也想拉拢利用让他歌功颂德,为保持人格又不被杀身,他就只好经常装疯装醉。比如他本是个孝子,但他反感当时那种变了味的、虚假的、仪式化的孝道(甚至成了政治工具),他母亲去世后,照常喝酒,面对前来吊唁的官员裴令公,“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这位裴令公按自己的礼仪“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有想挑事的人对裴说,阮籍自己都那副样子,你何必要哭吊?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看来这位裴令公真乃君子也。想想就是现在,尤其某些农村,诸子女们在父母在世时不管不问,等人死了大操大办,吹拉弹唱搞得动静极大,就连哭也变成一种表演,一看到来了外人,一干子女就鬼哭狼嚎,而那些真正有孝心的人,反而感到这些作秀很可耻而宁可低调处理丧事。同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阮籍这样也是一种另类的反抗。用现在的话来说,你们都假装正经,逼得老子只好假装不正经。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要是阮籍地下有知,看到此言可能要和曹操一起热泪盈眶了。
任诞之风骨,反应在交友之道上,也有令我辈赞叹的例子,如东晋书法家和文化大咖王徽之(王羲之之子),有一天夜里看到下雪了,喝了几口小酒,突然想念他的朋友、大画家戴安道,那时候没有微信和电话,这位任性的王徽之连夜乘船去找戴安道,当时朋友在剡县,王在山阴县,两地相距百里,王子猷冒雪前往一夜方至,到了门口却“不前而返”,就是说没见着朋友就原路返回了,你说这不是神经病吗?可能戴在睡觉不忍去叨扰吧?《世说新语》里写到:“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也就是说,我一时兴起,已满足了自己的兴致,至于见不见那就无所谓了。这个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桥段,一千多年来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都引用滥了,李白至少在不下五首诗里表达了对王徽之的赞赏。而另一个桥段则相对没那么知名。说的还是这个王徽之,有一次坐船出门,河岸上有马车过,有人告诉王子猷,车里坐着的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桓子野,但两人并不认识,当时的桓子野已经很是显贵,大概犹如如今的马友友郎朗吧,王让人捎话过去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而桓子野也听说过这个王徽之,“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就是说马上下车,在河岸上坐在一案几上连奏三首。接下来是要不要鼓鼓掌,上岸握握手,寒暄一通什么的?没有。“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演者奏完三支曲,真是给足了面子,便上车继续赶路,主客两人没说话。这是何等的随性、率真,一个专注地倾听,一个专注于演奏。这种交友之道,就是传说中的“神交”吧?还有一个更神,就是驴鸣而丧的桥段,这个故事只有三十几个字: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他死了后,好朋友曹丕(魏文帝,其实当时还没称帝)来料理后事,曹丕对一同来的同僚说,我朋友活着时喜欢听驴叫的声音,今天我们来送他一程,这里没有驴,我们每个人学一声驴叫吧。于是来客均学驴叫,曹丕是曹操儿子,可以想象当时场面之壮观,王粲地下有知,肯定也会热泪盈眶吧!
王子猷雪夜访戴
人活着,率性而为,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忘初衷,就像那封只有一句话的著名的辞职信“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作者一样,令我们好生羡慕。而西晋时期也有这么一位人物,说走就走,他就是张翰。
张翰是苏州人,在当时大城市洛阳做官。一日秋风起,他突然情绪波动,这点像王子猷雪夜情绪冲动有点像。但张翰想念的不是朋友,而是家乡的几种菜的味道:“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是《晋书》里一个很有名的记载。也就是说,因为想念家乡的菰菜,莼菜汤,和鲈鱼,就立马动身自驾车(马车)回了老家,还说:人生贵在使自己开心,何必为了名利官爵使自己受羁绊?至于这样做被开除后去哪里领工资,他就不管了,这就是任诞。我没吃过莼菜,春节本来要回老家吃肥肠,因为疫情退了票,清明本来要回村里看桃花,因为疫情不敢离开,后来,家里的杏熟了,我看了发来的照片和视频,吞了几口口水,尽管没刮秋风,也有些想家。其实高铁也就一个半小时,我也没有名利更没官爵,但也只好如此。所以张翰很牛逼,我很窝囊。
莼菜,北方没见过
通常我们不是不想任诞,而是要顾及代价,患得患失,于是年复一年,逐渐失去了自我。而不顾代价者不是傻,而是性情使然,有人说这叫性格决定命运,孟浩然的人生就是个经典的例子。
孟浩然比李白、王维大12岁,比杜甫大23岁,三人都很推崇他,尤其是李白,在《赠孟浩然》里写到: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孟的名气很大,连李白这种自负的人都久仰他的大名,这里说的风流就是风度、气度,不是男女关系上的风流。李白又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哎呀这简直是有点要跪拜的意思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司马迁用来对孔子的评价,李白用在孟浩然身上了,那这老孟到底有多牛,是院士吗?很遗憾,他考科举一直到40岁都没中,在职场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这么多人推崇他,一是他的诗确实是写的够逼格,比如我一到风雨交加的夜里,躺在床上就想到老孟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觉得老孟的诗之意境实在是高,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楼看看小区里“花落知多少”,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唐代的大诗人太多了,最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使很多人折服,用李白的评价,就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一个弃字,说明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轩冕就是乌纱帽,孟浩然有一件任诞的举动,很是被江湖传送,但他为此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
韩朝宗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政治人物,喜欢提携后进。当时的科举有点像现在自主招生,需要有人推荐,考生去求人引荐叫“干谒”,韩就像现在演艺圈的成龙或张艺谋这种人物,经他推荐成功率很高,韩与孟浩然约好一起去长安,这对于孟浩然来说是一次难逢的机会,但到了出发的那一天恰好一个朋友来了,两人喝酒喝得很投机,期间朋友知道了孟与人有约劝他先结束,结果老孟说:“业已饮,遑恤他!”就是说既然喝上了,还顾得上那么多吗?结果是老韩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老孟的前途就这样打了水漂。《新唐书孟浩然传》写到:“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注意,最牛的是这个“不悔也。”像这种人现在是否没有了?不见得。
我有一位好友,其智商很高但情商不敢恭维,三十多年前他以山西省某市高考状元、比清华在晋招生线高出几十分的成绩选择了北医(一叹),毕业后竟选择了做超声医生(二叹),都升了副高了又考了个在职硕士(不能免俗),中期考核时,有放射、核医学、超声专业的三位考官出题面试,其时,他对核医学考官出的题目的科学性有些质疑,竟当面提出商榷(浩叹),老师勃然而怒,直接把他毙了。他也不参加补考,有好意的考官想斡旋,让他去认个错,重新争取机会,他选择了放弃,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他的问题在于,想践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但汝爱真理,汝师不见得也爱,因为汝不是亚里士多德,汝师也不是柏拉图。我多次在饭桌上油腻地调侃他的学历,因为这是我唯一可以和他比试一下的地方,他竟没和我翻脸,当然也无悔恨之意,后者颇有些像唐朝诗人孟浩然。
此君后来创立了“华斌的超声世界”公众号,六、七年下来辛勤耕耘,春华秋实,以令人赞叹的毅力,写出大量高质量的文章,且充满干货,充分展示出卓然不群的实力,在中国超声界树立起相当的声誉,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我为此感到欣慰,也为他感到自豪,我认为此君之气节,和魏晋风度很有些沾边。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阮籍、张翰,还是王子猷、孟浩然以及学驴叫的曹丕,及至于Y教授和华斌老师,都有些任性,或者叫任诞,但这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并非人人可以效仿,对于我等碌碌之辈,还是老老实实写年底总结,可以抄写去年的,但勿东施效颦而写上“同去年。”因为西施是美女,皱眉头也好看,而东施不是美女,皱眉头只带来别人的嘲笑。
2020年12月26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