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缅怀,能做的还有什么?
2012年3月23日16时左右,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医务人员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他们没时间喝一口水,更无暇注意一场随机式的危险正在接近:一名男子突然闯入,抡起手中的刀,疯狂地砍向科室里的人员。
突发的危险让大家躲避不及,最靠近门口坐着的实习医学生王浩,被男子刺中颈动脉,滚烫的鲜血喷涌而出,后因抢救无效,王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定格在28岁......
几乎同期,与王浩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北京的一位急诊科医生。
2012年4月13日,一名持刀的不速之客先后潜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航天总医院行凶,在医院里挥刀乱砍,正在急诊科值班的赵立众医生被这位素昧平生的行凶者砍伤颈部,鲜血横流。
万幸的是,凶器未伤及要害,赵立众幸存了下来。
相比于王浩的悲惨遭遇,赵立众被称为「死过一次的人」。实际上,当赵立众得知王浩被杀害的事情后,就隐约为行业的执业安全担忧,只是没想到,这种担忧,在王浩遇害20天后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带着对「战友」的怀念,带着对自己幸存的感激,带着对医护执业安全的担忧,赵立众多年来坚持呼吁:保证医生的执业环境安全。
然而,个体的力量是微弱的,伤医杀医的悲剧依然在发生。
2019年12月24日清晨,民航总医院内,患者家属孙文斌举起手中的刀,砍向了正在急诊科值班的杨文医生......
最终,杨文医生倒在了血泊中!
2020年12月24日是杨文医生离世一周年的日子。
除了缅怀,我们能做的还有什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医生执业环境安全有所改善吗?
为此,健康界视频访谈节目《健客交锋》第七期特别策划《杨文医生离开我们的这一年》,邀请到伤医事件亲历者赵立众医生、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教授,以及处理医疗纠纷的张文波律师,在缅怀杨文医生之际,探讨平安医院、医生安全执业环境和医患关系的建设。
节目里,当赵立众医生再次提起“王浩遇害的事件时,依然难掩悲愤。“王浩遇害后,当时的一个网站调查,很对网友的态度是‘喝起小酒来,这医生杀的好’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面对一些影响医患关系的报道或者网友讨论,赵立众提出反对意见时,对方甚至恶语相向,直言“你怎么没被杀死!”
“虽然杨文医生遇害了,但对比起来,现在网友们的表现(和王浩医生遇害时)完全不一样,这是我的切身感受。”赵立众认为,这是医患关系进步的体现,是社会整体素质进步的体现。
作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教授多次呼吁平安医院建设的重要性,硬件上要建立安检制度,软件上建立类似责任制、一票否决制,把伤医杀医事件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安全位置。
“只有平安医院的建设,让医生有一个安全的执业环境,才有和谐的医患关系。”节目中,温建民教授谈到,除了建立安检制度,还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医生执业制度,要把医生当作全社会的财富,而不是某一个医院或者院长的财富,发挥医生的最大价值。
对于杀医事件,张文波律师结合自己处理过的一些医疗纠纷案件,从第三方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视角。他表示,从医患沟通不彻底到形成矛盾冲突,再到悲剧发生,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不能说谁对谁错,但可以从一些迹象中预测到危险信号,进而加以制止。
节目中,张文波律师还提到,不能把业绩创收压在医生头上,公立医院不要和利益挂钩,增强医生工作的幸福感,把医疗分层,如果医生嫌收入低想挣钱,那就做去市场化的医疗,相反,如果市场化的医生觉得在公立医院能最大发挥自己的医生价值,那就去公立医院,尽管收入低。
对此,赵立众医生和温建民教授都表示赞同。
此外,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三位嘉宾都认为既不要妖魔化医生,也不要捧杀、美化医生,必须要客观实事求是,避免患者因为医生的美化形象而不自觉提高心理预期,结果落差感很强,造成不满情绪。
限于篇幅,请在健康界APP搜索“《健客交锋》第七期”观看完整版本节目视频。建议收藏,可反复观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