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前很难判断孩子是否自闭?对照国家标准,3分钟出结果
这些年,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不断加速增长,看着这些数字都让人心跳加快。以美国为例,2004年是1/166,2009年是1/88,这五年就增长了近一倍,今年的数据还没有发布,结果可能会令人更加担忧,恐怕要突破1/50,即2%。而韩国的公开数据更为严重:1/38!
所以,一些家长自然会担心,担心自己孩子是不是自闭症。三岁以上的孩子很好判断,有很多国际标准和普遍采用的测试量表可用。有四个典型特征,即:不与人互动、重复性和刻板性的行为、语言和肢体语言问题、兴趣狭窄。一般专业机构也是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对家长的调查来判断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讲,尤其是两周岁前的小小孩子,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孩子越小,表现出来的就越少。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11条用于判断两岁前孩子的标准,但不是很全面(11条有8条是语言方面的),现象描述得很清晰,但没有具体年龄。儿童的行为不跟年龄联系起来就毫无意义。
最近也有好多家长在网上问我,如何对小孩子做判断。其实,我们国家早在2010年7月就发布了对18个月孩子的判断标准。我们来看一下。
国家卫健委的标准(适合18个月的孩子)
卫健委的标准很简单,只有七条,具体如下:
(1)4个月时不会看着别人的脸微笑。
(2)6个月时没有明显的快乐情绪。
(3)12个月时听力没有问题,但喊其名字不理睬。
(4)16个月时不会说任何一个词。
(5)18个月时不会用手指点东西。
(6)18个月时目光不会跟随别人的指点看东西。
(7)18个月时不会玩假扮游戏。
卫健委在网站上提醒家长和一些专业人士:在幼儿18个月前若发现这些情况需采取进一步评估。可以说,如果满足七条中的三条,家长就要小心了,需要进一步观察,或进一步评估,就有可能有自闭的风险。
对国家标准的解读
(1)4个月时不会看着别人的脸微笑。
这说明:一,会看人说明有对视;二、能微笑说明人际互动和情感发展得不错。
如果四个月了还不会看人微笑,明显迟缓了。
(2)6个月时没有明显的快乐情绪。
孩子一般一两个月时就会有快乐情绪,但到六个月仍没有,说明在情绪发展上存在问题。
(3)12个月时听力没有问题,但喊其名字不理睬。
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六个月左右时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但到一周岁时仍没有反应,说明孩子可能在对语言信息的理解上和人际互动上存在问题。
(4)16个月时不会说任何一个词。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五个月时没有咿呀声就不正常,在一周岁时不能有意识地说出一两个字,在语言上就落后了,如果到16个月还不会有意识地说出一个词,语言一定是落后的。
(5)18个月时不会用手指点东西。
孩子在说话时一定会挥动小手,即使不会发声,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表达情绪时也会挥动小手,这些应该发生在一周岁前,如果一岁半仍不会恰当使用肢体语言,说明孩子的语言发展是落后的,在理解和认知上也存在问题,因为他不会表达需求,不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需求。
(6)18个月时目光不会跟随别人的指点看东西。
孩子在能坐起来之前,就会初步具备“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对声音、光线是很敏感的,另外,视觉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一岁半的孩子追视能力不够,说明孩子视觉有问题,同时,理解、认知和智力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7)18个月时不会玩假扮游戏。
想象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建立在感官的充分发展、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不会玩过家家等想象或假扮类的游戏,孩子可能存在多项迟缓和落后。
以上是我们的“国家标准”,这十年来没有更新过,说明这些标准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同时,我发现还要再加上三条才更合适,而且这三条还很重要:
(8)18个月时,手里拿着东西,会反复重复一个动作(重复性动作)
(9)12个月后,只会简单重复一个字或一个词(重复性语言)
(10)12个月后,对玩具没兴趣或兴趣过于单一(兴趣狭窄)
通过第(8)和第(9)条,能观察出孩子是不是有“反复性、重复性”的刻板动作和重复性语言,而刻板行为和重复性语言,也是判断孩子是否为自闭的重要标准;通过第(10)条是判断孩子是否有“兴趣狭窄”,这也是很重要的。
孩子无小事,家长多加观察为好。如果有什么想补充的、想交流的,请在下方留言,我会每天回复一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