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发热门诊该怎么建?看设计与院方线上PK
记者:刘鲁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发热门诊自疫情爆发后,成为医院最新关注的重点对象,因特殊时期国家提出了较高的建设要求,各医院院长们也是发挥最大能动性建设高标准的发热门诊,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标准”?县域发热门诊如何起到“哨点”作用?
12月22日,由《健康县域传媒》《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联合主办了一期“平战结合期县域发热门诊怎么建?”线上论坛。邀请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曙初、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顾一阳、安徽省青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丁江水,以及来自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医养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总规划师刘建军,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方与设计方的激烈讨论。
两次改造,从“基本合格”到“规范化”
从国家要求医院开始建设发热门诊开始,几乎所有的医院都是在探索,从经验中学习。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建设历经两次改造,实现了从“基本合格”过渡到“规划化”的转变。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顾一阳在分享中提到医院根据江苏省卫健委在4月和8月份出台的相关建设标准对发热门诊的建设进行细化。“2017年的医院发热门诊就是一个急诊的诊间,没有单独的出入口,更没有三区两通道,疫情以后,对发热门诊改造,当时选址成为难点,后经过评估,选在医院一处远离门急诊、住院部,也有单独的通道和出入口,通风良好的区域。”
500平米左右的发热门诊,只用1天的时间建成。医院将原感染性疾病门诊搬离,重新整改流程,封闭部分通道,使满足发热门诊要求,不过因为缺少专用CT检查室、隔离留观室,也无单独卫生间,只能评为“基本合格发热门诊”。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
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第二发热门诊改造源于10月青岛的聚集性疫情事件,由于共用CT,导致青岛这家医院出现院内感染。“可设置一间CT室内需要占据两间诊室的面积,我们医院决定将发热门诊室外绿化区扩建3间隔离留观室,并单独配备厕所,达到了‘规范化发热门诊’。”顾一阳说。
国家倡导“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其中,“早发现”很大程度上都是发热门诊疑似患者的初筛,也是发现病例的主要渠道之一。顾一阳特意提到医院为多院区,更是在常态化防控期间,守好发热门诊这一道防线。“医院的友谊院区为妇产儿肿瘤中心,发热病人转至本部,避开疫情影响,各院区互为倚重,统筹考量;每个院区都有一个感染性疾病小区,略做改造即可大致符合发热门诊的基本需求。同时,该院也在建设新院区,原规划建设5层的单独感染性疾病楼9000平米(门诊加病房),随着疫情防控需要,扩增至9层16000平米。”
为提升“平战转换效率”做好物资储备
青阳县人民医院新建院区按照三级医院规模建设,周期为3年,总床位510张,发热门诊位于主体建筑的西北角,为独立的1栋楼,设立有独立特殊诊间和普通诊间。据青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丁江水介绍,规划中除了充分布局“三区两通道”,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建设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外,对于新建更需要考虑提前预埋用于应急转换的水、电、气等管网线路,供氧管道内径要考虑极端使用情况,减少改造工程量及难度,提升平战转换效率。
青阳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平面图
提到“平战转换的效率”,在青阳县人民医院的新院区规划中,为应对疫情,充分考虑了防护物资的准备。在院区北侧规划的行政楼随时调整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根据各类防护物资、抢救设施、消毒设备等需求进行前瞻性地战略储备。
发热门诊位于院区西北角
人才的储备也是青阳县人民医院基于平战结合原则考虑的要素。丁江水说,“在新院未建成之前,医院开始有意识地增加感染性疾病、呼吸与危重症等学科的人才储备,打造紧急医疗救援队伍,战时状态可作为先遣部队。并有计划地安排非重症专科医务人员到重症医学科轮转与培训,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出现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时能迅速转换为新的战斗力。以及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在“三基三严”培训、医师定期考核中加大传染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重,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识别、诊疗能力。”
可变式设计随时待命武汉疫情
武汉市从疫情爆发以来一直是全国防疫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期汇报的嘉宾特意邀请到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曙初。他介绍,自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除本院区收治2000多个病人外,还有两个院区收治新冠病人,并主体托管了一个方舱医院。在疫情之中,在黄陂区可谓发挥重要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医一患诊室
王曙初说,“旧的发热门诊勉强能够满足三区两通道的要求,空间极为不足,因此,医院为紧急启动发热门诊建设项目,选址为紧邻感染性疾病住院楼前的一片林地。8月,顶着武汉似火骄阳开始了桩基建设,9月30日竣工,10月8日正式运行。发热门诊医护人员37人,保证正常运行还是非常艰难的。”
该院也为发热门诊准备了单独的设备,王曙初介绍,“除医院专用双回路供电外,另外增加一套专用供电设备。对于发热门诊污水采用集中预处理后,再排入医院污水处理进行二次处理。另外,在医护人员通道门口专门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即便带着口罩也一样可以识别。”
人脸识别
可变式设计也融到了新的发热门诊中,“核酸采集采用可扩展设计,通道的每一扇窗户可以平推出去,‘变成’核酸采集窗口。空气流通设计采取主动式,使空气流向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处理后外排,新风进风口预负压处理后出风口距离36米。”王曙初又提到,“在发热门诊建成以后,为更加熟悉新流程,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疫情,医院前后组织了两次疫情预演。”
可扩展设计的窗户
设计发热门诊应将其他门诊考虑在内
来自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医养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总规划师设计师刘建军在听取三位不同医院的院长讲话后,特意提到了“南北差异”,由于各地标准的不同,或对政策的解读不同,导致各地验收标准、各医院建设模式均不相同。
现阶段各地医院为应对疫情,重点放在发热门诊的改造上,刘建军提到,“在建设的同时,应该将未来的肝炎门诊、结合门诊、艾滋门诊考虑在内,要想避免患者从不同的区域进到楼内的感染风险,如若在已固定流程的基础上,再想扩大面积或比较难。”
在三区两通道的设计中,最有争议是:将来医生脱防护服的通道到底应该设计在哪?防护服算不算污染物?刘建军通过几个他曾设计过的案例提出可以将缓冲区改为缓冲间,给予医生一个脱衣缓冲的空间。
“很多时候想的部分和实际部分不尽相同,比如发热门诊内含不含PCR实验室,不含去哪里做实验?如果送到中心实验室,一旦发现阳性如何处置成为问题。含的话,避免了交叉,但空间要求、人员要求也相对提高了。因此,目前很多医院现在是在室外搭起临时检测室,即使冬天这么冷,也要在室外排队,主要为避免聚集性传播。”刘建军建议,现在满足基础条件的情况做进一步完善。
最后,大家共同谈到一个痛点的问题:发热门诊的运营,后疫情时代,发热门诊按照要求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成本,但收治患者几乎在个位或零,更别谈受益了。对此,刘建军认为:“医院就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防疫是治病救人的前沿部分,随着医疗等级分配,三级医院可能都没有门诊功能,他们负责是疑难杂症、高尖端手术等,二级、一级可能更多以综合筛查、预防为主,将来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会更多承担发热门诊、传染病门诊的责任。”
责任编辑:王营
审核:汪言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