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复苏安娜。
来源 | 医学界
撰文 | 燕小六
几乎每个医学生都无数次呼唤过她的名字,急迫地问她“还好吗”。
甚至,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公开接吻的对象,都是她:复苏安妮(Rescue Annie/Resusci Anne)。
2020年12月10日,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期刊》(BMJ)发表一篇题为:The face of CPR(心肺复苏之脸)的文章,为我们回顾“这张令人着迷的脸的背后故事”。
图片来源于WikiPedia
195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医师彼得·沙法(Peter Safar)等,参考前人经验,提出: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是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方式。此前,临床针对心跳骤停者,用过胸内外按压刺激心脏复跳和简易呼吸器。但沙法证实,由人实施的嘴对嘴呼吸,能起到输送氧气的作用。
他撰写《复苏ABC》一书,首次提出ABC理念,即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hest Compressions)的组合急救概念。这被视为现代心肺复苏术的理论雏形。
心脏停了都能救过来,这是“起死回生”啊!因这一发现,沙法被世人称为“心肺复苏之父”、“现代急救医学泰斗”。
彼得·沙法(Peter Safar,右)在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这么行之有效的救命方法,不应局限于医院内,不应高悬于科学殿堂中,必须争分夺秒地走入社会,走进家庭。”30多岁的彼得·沙法到挪威发表演讲,激动地告诉听众,一场复苏医学的革命即将来临。
当时,各国都没有普及CPR教学模型。“医学生拿彼此练手,易造成肋骨骨折和疼痛。”美国心脏协会CPR委员会成员阿彻·高登(Archer Gordon)意识到问题。于是,他和挪威籍麻醉医师比约恩·林德(Bjorn Lind),找到玩具制造商奥斯蒙·斯戈·莱达尔(Aasmund Sigurd Laerdal) ,请其参与模型设计和生产。
Aasmund Sigurd Laerdal/BMJ
莱达尔是CPR成功实施的受益者。1955年夏(也有一说是1954年),他和2岁的儿子去海滨游泳。一道巨浪袭来,卷走了小男孩。
莱达尔奋力地从海浪中捞起孩子。上岸后,小男孩面色青紫、呼吸停止。莱达尔并不懂急救知识和技能,现场也没有医务人员。他本能地提起儿子,使其头朝下,用力摇晃。再接着,他牵动儿子的双臂,助其扩张胸部。他以为,这能刺激、恢复心跳。几分钟后,小男孩哇地哭出声。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莱达尔,也使其对CPR理论,十分感兴趣。他曾到现场,聆听彼得·沙法的演讲,就坐在第一排。
莱达尔爽快地答应高登等人的请求:设计一个真人大小的半身模型,胸腔要有足够的弹性,能模拟真人按压时反弹的力量,嘴巴张开、能实现口对口人工呼吸。
这对莱达尔来说,具有挑战,但并非无法完成。他有丰富的玩具制作经验,知道软塑料的可塑性。设计模型时,他决定做成女性,不具威胁性,能激励人练习。但也有一说称,莱达尔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的男性普遍不愿意和同性嘴对嘴。
性别、材料都确认了,那么脸呢?莱达尔想起祖父家中挂过一个面具,闻名一时的“塞纳-马恩省河的无名少女(L'Inconnue de la Seine)”。
L'Inconnue de la Seine/WikiPedia
1880 年代,法国塞纳-马恩省河,打捞起一具少女的尸体。巴黎的验尸官勘验完,推测其约16岁。尸体上没有暴力外伤的痕迹,死因极可能是溺水自杀。
这具尸体被放置在巴黎停尸房的展示窗内,供人辨识认领。当时,这是当局供民众认尸的方法之一。
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有人认领她,也没人认出她。但根据专门介绍巴黎神秘地标的《未知巴黎》一书描述,少女所在的展示窗前,总是人头攒动,尽是来欣赏其美貌的。“在巴黎,没有任何一扇橱窗前的人潮,能胜过‘塞纳-马恩省河的无名少女’。”《未知巴黎》如是写道。
1855年的巴黎,警方将从塞纳-马恩省河打捞上岸的无名尸和衣物等,放在巴黎停尸房的展示窗,供人认领。/Brown University Library
最终,少女的尸身被草草入土,埋于无名墓中。但落葬前,一名在停尸房值班的病理学家“突发奇想”。他被少女带笑的容貌震住,于是找来模具师,用石膏制作了少女的脸部模型。
不久后,模具师开始大量复制、出售这副“死亡面具”。“无名少女”很快成为文学界、艺术界的“缪斯”。哲学家加缪(Albert Camus)形容她是“溺水的蒙娜丽莎”,在顾盼之间泄露生死之谜。
捷克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法国诗人阿拉贡(Louis Aragon)、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曼‧雷(Man Ray)……纷纷以她为灵感,留下作品。从巴黎到欧洲,很多人的家中多了一个充满故事、略带猎奇的装饰品。
石膏模型/BMJ
1960年,莱达尔设计的第一批CPR教学模型制成。他邀请沙法教授前来鉴定。现场演示后,沙法教授欣喜若狂,称“这完全符合CPR培训要求。”沙法教授还决定,以莱达尔玩具公司的“年度”娃娃,命名这套模型。就这样,“复苏安妮”诞生了。
医学界盛赞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称“它是医疗模拟训练的门面,令人印象深刻”。莱达尔玩具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至少有3亿人接受过CPR培训。其中,绝大多数人用的都是“复苏安妮”。也因此,“复苏安妮”被冠上美誉:历史上被亲吻次数最多的脸(Most Kissed Face of All Time)。
在20世纪的大众文化中,“复苏安妮”也轧了一角。美国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歌曲《犯罪高手》中,有一句这么唱着:“安妮,你还好吗?(Annie, are you ok?)”这是CPR培训中的关键环节。即实施CPR之前,先要询问对方是否安好,确认其意识是否清晰。
图片来源于The New York Times
“复苏安妮”走红后,莱达尔玩具公司衍生出另一大业务:做医学模拟人。至今,其研发的“复苏安妮”已更新到第四代。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