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敌人比有形的敌人更加可怕,拜登的抗癌计划是否还会继续呢?
杠上拜登的脑瘤
2020年,乔·拜登 (Joe Biden) 78岁,宣布赢得了美国总统的竞选。12月14日,美国“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根据之前各州的大选结果进行投票,拜登获得了302票,超过了当选总统所需要的270票。2021年1月6日,选举人团所投的票将在美国国会计票。如果程序没出现问题,拜登将是第46任美国总统。
这不是拜登第一次竞选总统,1987年,拜登就参加过美国总统竞选,而且被很多人看好,但是,因为演讲稿被怀疑洗稿,拜登退出了竞选。更糟糕的是,他在第二年诊出脑动脉瘤。
名字上有“瘤”,但是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脑部动脉血管壁因为脆弱,使得血管壁先天形成类似瘤状的物体。
脑动脉瘤的危险,在于破裂后常造成的颅内出血,如果抢救不及时,会有性命之忧。
但是拜登挺过来了。拜登因为脑动脉瘤接受了两次开颅脑部手术,又因为并发症所导致的肺部血块,又额外接受了另一次手术。
不但挺过来了,在20年后,拜登在2008年作为奥巴马的搭档赢得美国总统选举,2009年就职副总统。
但不幸的是,4年后脑瘤还是降临了拜登的家庭。2013年,拜登的大儿子博伊被检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在休斯顿进行了手术,随后进行了放化疗,治疗结果还不错。但是,在2015年春,疾病复发,5月时医治去世,仅仅46岁。
胶质母细胞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癌症?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真正的恶性肿瘤,大脑里有两种细胞,一种是神经细胞,一种是胶质细胞,脑胶质瘤就是发生在胶质细胞里的肿瘤,是非常常见的颅内肿瘤,占比为40-45%左右。2018年3月,台湾作家和时事评论家李敖因脑胶质瘤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 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胶质瘤,级别为IV级,预后较差,生存期1~2年。2018年8月,美国共和党重量级人物约翰·麦凯恩因罹患胶质母细胞瘤(一种4级胶质瘤)去世, 享年81岁。 同是胶质母细胞瘤的博伊,去世时只有46岁。 正如博伊所接受的治疗一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一般会先接受手术治疗,如果癌变部位没有涉及大脑的重要功能区,如负责语言和记忆的区域,那手术就比较容易,切掉就对了。但是,癌细胞往往比较鸡贼,就爱侵入重要大脑的重要功能区。比如麦凯恩,病灶就在大脑的语言中枢前面。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常常需要接受放化疗。但是,由于恶性程度比较高,胶质母细胞瘤一般在术后6个月~1年内复发。博伊在一年多后病情复发,不幸的是病情急剧恶化,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因为有血脑屏障的存在,很多药物都不容易进入脑内。自从1976年以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的治疗颅内肿瘤的药物寥寥无几,一只手的指头就能数清楚:
1976年,洛莫司汀(Ceenu®)
1996年,卡莫司汀晶片(Gliadel®)
1999年,替莫唑胺(TMZ)(Temodar®)
2009年,贝伐单抗(Avastin®)
在过去的10多年里,虽然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短期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是5年生存率基本没有改善,仍然只是5%左右[1]。
2011年,FDA批准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肿瘤电场治疗(Tumor Treating Fields,简称TTFields)。
这是一种需要量身定做、可以穿戴的治疗设备,首先用于复发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随后在2015年,又获得批准用于新诊患者的一线治疗。
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完全不同,肿瘤电场治疗杀伤癌细胞,使用的是低强度、中频的交变电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所不同,在一定的电场的频率之下,癌细胞的繁殖会受到影响。肿瘤电场治疗正是基于这个差别,不动刀,也不需要放射线或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只是通过特定的电场频率,杀癌细胞于无形之中。 肿瘤电场治疗由美国的Novocure公司研发。通过与Novocure公司的合作协议,再鼎医药将这一个全新的治疗方式引入到大中华区。这个可穿戴的治疗设备有了一个中文名字“爱普盾”(Optune),于2020年5月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新发和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
图:石膏模特戴在头上的就是“爱普盾”,后面是患者出门行走时需要背在身上的设备。
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肿瘤电场治疗让患者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期。对于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如果单独使用肿瘤电场治疗,严重不良反应要少于化疗[2][3]。
在使用过肿瘤电场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个患者非常值得一提:瑞士自行车运动员罗伯特(Robert Dill-Bundi)。
1980年,罗伯特在莫斯科奥运会获得自行车追逐赛金牌。
1999年,罗伯特被诊断出胶质母细胞瘤,进行手术、放化疗。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一的大脑。
2007年,罗伯特病情复发,当时曾经以为只有3个月的生存期了,但有幸参加当时的3期临床试验,使用肿瘤电场治疗进行治疗。在治疗6个月之后,肿瘤明显缩小,12个月后,肿瘤完全消失了。
2020年,在经历了再婚、车祸之后,罗伯特如今依然健在。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罗伯特一样幸运,但是,肿瘤电场治疗确实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希望。 在“一线维持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对于每日坚持穿戴肿瘤电场治疗22小时以上的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达到了29%![4] 5年生存率从5%提高到29%,这个进步杠杠滴!
图:肿瘤电场治疗用于一线维持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
在2018年版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中,已经推荐使用肿瘤电场治疗进行治疗:“目前研究显示电场治疗安全且有效,推荐用于新发GBM(1级证据)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2级证据)。”
当博伊初次诊断出脑胶质瘤的时候,肿瘤电场治疗尚未批准成为一线治疗方案;当博伊病情复发的时候,因为突然恶化,并没有来得及使用肿瘤电场治疗。
如果有机会使用肿瘤电场治疗,博伊也许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但是无法知道是否有机会看到拜登赢得大选。
战胜了脑血管瘤的乔·拜登,将脑血管瘤带来的痛苦描述为“脑海中闪烁着闪电,强烈的电击般的感觉,接着是我从未有过的疼痛。”。
失去博伊,在拜登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痛呢?
拜登曾说过,“当你失去你所爱的人时,你会感到胸口开了一个深深的黑洞,你会感到自己正被吞噬。”
在宣布赢得总统选举的演讲中,拜登提到了一首赞美诗,他说这首赞美诗,让他走出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拜登将这首赞美诗与当时已经因新冠失去了亲人的23万多个家庭分享,希望他们能获得安慰和慰藉,也希望能支撑起美国的信念。
博伊并不是乔·拜登唯一失去的亲人。在1972年圣诞节前一星期,因为一起车祸,乔·拜登失去了第一任妻子和一个女儿,当时只有3岁的博伊和弟弟都在车祸中受伤,博伊伤的是腿,弟弟颅盖骨破裂。 在赢了竞选之后,拜登说,“我们必须停止将对手视为敌人,才能取得进步。” 壮年丧妻和女,老年又丧子的拜登,心中的敌人是谁呢?
在博伊去世一年后, 时任副总统的拜登开始领导美国的“癌症登月计划”。
虽然医学界已经在基因组学、癌症免疫疗法、病毒载体疗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进步,但是癌症的治疗情况尚不令人满意。
“癌症登月计划”希望能促使癌症研究的相关进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内取得原本计划10年取得的进步成果。
拜登希望像当年完成登月壮举一样,整合美国科技资源,计划用12年时间一举攻克癌症。
因为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拜登没有参加2016 年总统大选,将在剩余的副总统任期内全力投身抗癌事业。
很显然,这个计划在2016年美国政府换届选举之后就被搁置了。
如果拜登顺利在明年1月入主白宫,预计“癌症登月计划”将重新起航。
但是,很显然,在“癌症登月计划”真正开始之前,拜登必须面对当前的疫情,需要先搞定新冠。 新冠终将过去,但是癌症,将是拜登的长期敌人。
1. Poon, M.T.C., et al., Longer-term (≥ 2 year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in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pre- and post-2005: 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1): p. 11622.
2. Stupp,R., et al., NovoTTF-100A versus physician's choice chemotherapy in recurrent glioblastoma: a randomised phaseIII trial of a novel treatment modality. Eur J Cancer, 2012. 48(14): p. 2192-202.
3. Kesari,S., Z. Ram, and E.F.T. Investigators, Tumor-treating fields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glioblastoma at first recurrence: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EF-14 trial. CNS Oncol, 2017. 6(3): p. 185-193.
4. Stupp,R., et al., Effect of Tumor-Treating Fields Plus Maintenance Temozolomide vs Maintenance Temozolomide Alone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7. 318(23): p. 2306-2316.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领域: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
张洪涛教授授权转载。更多医学资讯,请持续关注我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